□朱步楼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有些人习惯了刷刷手机完成线上交易、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窗扫地……那么,劳动离我们远了吗?不是的。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永远不会改变,劳动始终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既是人类创造并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劳动精神,则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在理念认知上,表现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孟子》中的“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再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世界。劳动,使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从荒蛮走向文明,并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小小的村落。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创造和延续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历程,刻印着千万铁军筑路架桥的足迹,定格着亿万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身影,记录着无数“老黄牛”创造的“三天一层楼”的中国速度,熔铸着科技人员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探索。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切都源于劳动。
劳动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对家庭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人而言,没有劳动,就难以筑牢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底座。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樱桃好吃树难栽”。说一千道一万,劳动是硬道理。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能是一枕黄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生命中的所有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可以立德,用汗水洗刷灵魂的灰尘,养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品质;劳动可以增智,强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智慧;劳动可以健体,加快生理的新陈代谢,锤炼强健体魄和坚韧意志;劳动可以育美,陶冶性格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劳动精神,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强化劳动精神的教育引导。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专业教育、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相互贯通,劳动课程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第三课堂相互补充的劳动教育格局,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系统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开齐开足劳动必修课外,其他课程和活动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嵌入劳动精神内容,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
要促进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不挥洒劳动的汗水,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因此,只有把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结合起来,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厚植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决不能满足于课堂“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而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务工务农、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和勤工俭学、创新创业活动,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模范感召作用,同时,对社会上少数人轻视劳动、贬低劳动的现象,要激浊扬清,形成舆论气势,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强烈氛围。
当前,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严峻挑战,亟需培养和弘扬全民族的劳动精神,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每一滴汗水都会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会照亮梦想的天空。让我们唱响新时代的劳动赞歌,以实干赓续传统,以拼搏迎接挑战,以奋斗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