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于晓庆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当年舒婷那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让尚不识凌霄的我,对它留下了一个不敢恭维的印象。
涉世渐深后,我逐步意识到,喜好缠绕大树、攀附高墙的,又岂止乡野间和庭院中的凌霄呢。
数年前,我曾在某知名晚报上读到过一篇关于凌霄的短文,短短的七小段千把字,引用古今名篇佳作共有四处,再细数一下抄录的原文竟然多达两百余字,超过五分之一的篇幅,觉得如此大篇幅的抄录似乎有些过分了。也曾揣度作者意欲何为?莫非是为了显示自己功底深厚,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皆烂熟于心,用时便信手拈来;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文章妙笔生花,堪称不同凡响之佳作,可与经典传世之作相提并论。
我对这样的为文风格实在不敢苟同,觉得它或多或少地存有攀附古今中外名家经典高枝,以此来抬高自己及作品,引起编者和读者关注,博得他人赞许之嫌疑。这难道不是沾染了凌霄喜好攀附的习气吗?有人对此颇有看法,某日报去年初刊载的《我们为什么热衷傍“名人名言”?》一文,更是将这种做法视为抄袭“名人名言”,是一种败坏文化风气的行为。
其实,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今能博引据典者,未必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问者。
在我看来,写文章应当把更多的笔墨用来表达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当然适当引用前人和他人的经典也未尝不可。倘若过多地套用前人和他人的现成文字,岂不成了“爬格子”的凌霄了?
为文尚如此,做人亦当然。
任何人若要立足社会,必然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想着能抱上条有脚力的粗大腿,顺着往上爬。热衷攀附权贵者,终究摆脱不了依附他人、丧失自我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