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论文不作硬要求,评价人才更过硬

  这些新规的出台,显示了对“实际贡献”的高度重视,为打破框框,更科学地评价农业科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农业科研人才评职称有变化:论文不作硬要求!这一变化堪称一大亮点。

  据报道,得知新政出台,一位长期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非常欣喜。因为论文不足,之前一直未能申报职称。“新政对转化应用类人才不作论文硬性要求,我就可以用自己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创收的实际业绩申报职称了”。此事例生动地说明,新政击中了科研人才内心的痛点、难点,充满了不拘一格评价人才的张力和活力。

  评职称看论文,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硬规则”。这样的评价办法有其道理,但不可否认,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科研人才的创造力,也忽略了他们作为“田间工程师”所具有的优势。一个长期扎根于生产一线,能将新技术孵化和传递的农业科研人员,有可能因为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写不了论文、完不成论文任务,但实践出真知,其堪比论文价值的“地头力”早已说明了一切。让这类人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之间走出一条独有的路径,以最经济、最灵活的方式实现人生出彩,这是重视人才、善待人才的应有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学习和领会这一要求的广大农业科研人才,正是这么实践的,他们在大地上踩出的脚印,在草丛间洒下的汗水,都是写作论文、凝聚知识、提高素养的“要素”。科研讲究学以致用,把书斋延伸出去,大地是最好的“第二课堂”。通过勤奋钻研、创造、传播,知识之美、科技之光,在大地上熠熠生辉,惠及这片深情大地上的每一个人,同时也锻造出具有创新动力、实践经验的一批批科研人才。他们交出的论文和成果,都是经得起现实和时间考验的,都是能满足人才评价要求的。别忘了,他们在大地上耕耘所得,本身就是沉甸甸的“论文”。

  2019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如今,江苏新政的实施,亦明确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注重评价农业科研人员的能力、实绩和贡献。这些新规的出台,显示了对“实际贡献”的高度重视,为打破框框,更科学地评价农业科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求真务实、唯才是举,这是令人才和评价机制双受益的思路和善举。我们相信,随着新政的推行,必将有更多的实践型、德才兼备型农业科研人才在大地上脱颖而出。也期待这样的经验能够被更多领域借鉴。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