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伏了声声又一秋

  □河南太康 周存亮

  盛夏时节,坐在运粮河岸边,有蛙鼓,有蝉叫,有风吹,还有雨响。最感兴趣的,是伏了的声声嘶鸣。

  初听伏了,我惊讶于它的高亢激越。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急急忙忙状,歇斯底里态,为满眼青绿的乡村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吵得久了,能应景地听成各种意境:少年时,听着很像从老街路过的救护车,“嘀嘟嘀嘟”地彰显着分秒必争的急促;后来,又像电视里那弓腰驼背的打更者,拼尽全力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很多时候,又像课堂里的老师,边敲桌子边喊“伏天完了,伏天完了”,提醒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现在看来,如果说蝉鸣枝头,是耕读传家的乡绅,为草木葳蕤又是合唱又是协奏,轻快舒畅,悠游富足;那么伏了声声,应是年过半百的秀才,为桂华秋皎洁又是抚筝又是弄笛,高亢激越,却心事无限。

  见到伏了那一刻,惊艳于它的娇小精致。我曾循着声音,在院东那棵老榆树上第一次看到伏了。它和蝉形状一样,却只有蝉的一半大小,髻更细,羽更薄,背上还有青绿色的点缀,如一件玉器珍玩。伏在榆树上,和树皮几乎同色,如果没有鸣叫,即使走到跟前,也难以发现。后来央人用网子捕到一只,放在新扎的蝈蝈笼里,想弄清楚那高亢的声音是不是从这不足二指长的身体里发出的。伏了很娇羞,无论如何挑逗,都不肯出声,待你等不及转个身走远了,走久了,它突然叫起来,叫上几声,停一停,然后又开始了。

  随着了解的深入,惊奇于伏了的浓浓烟火味。在史前到汉代各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蝉形玉器中,有许多身长两厘米的,这不就是先民眼中的伏了吗?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先民已用蜩和螗来区分蝉和伏了,并抱怨它们扰得世间焦躁不宁、心神难安;汉魏以来,蝉髻成为古代妇女挽发的流行发式,这怎能少了伏了那玲珑体态的功劳?至于历代文人雅士对寒蝉的咏叹,更是数不胜数了。面对大自然的变换,伏了还是识时节的智者。在草木嘉茂之时,它已开始传递“伏天完了”的信息,以盛极则衰的先知先觉,告诉人们及早着手,为收秋猫冬做好准备,这不是哲学家吗?

  伏——了——,伏——了——,听,它又在告诉你秋天要到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