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文学的现实升华为社会的现实力量
丁捷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作家丁捷 省作协供图
  扫码看视频

  从14岁发表处女作到现在,不管身处怎样的工作岗位,丁捷一直在坚持写作。尤其是这几年,丁捷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非虚构、小说、散文、诗歌,乃至书法、绘画可谓全面开花。丁捷好像刮起了一阵旋风、成为一种现象。看似突然爆红的背后,是作家“一旦爱上,终身不移”的文学初心,也是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所总结的四个字:“行走”和“沉淀”——“真正地踏在大地上,真正地深入到生活里面”。8月7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丁捷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作协、全国高校、文学期刊的2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批评家通过线下和视频方式参与了研讨,聚焦“丁捷现象”。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 陈曦

  回应时代呼唤交出的一份合格的文学答卷

  丁捷是一位实力雄厚的当代作家,现任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在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丁捷创作了长篇小说《依偎》《亢奋》《如花如玉》《撕裂》、长篇纪实文学《追问》,出版短篇小说集《现代诱惑症》、诗集《沿着爱的方向》《藤乡》、大散文《约定》《初心》、儿童文学《小困兽》《星公主》《卖乖王》等,曾获亚洲青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当代小说奖、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也获得过今日中国摄影、中国作家书法等多项艺术奖励。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丁捷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级作家,他创作历史很长,经历非常丰富,但为人低调朴实,始终秉持文学初心。丁捷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长篇小说《依偎》为代表的纯文学的、浪漫的、唯美的、理想主义的、超现实的创作;一类是《追问》《初心》《撕裂》为代表的关注现实、追踪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吴义勤认为,后一类创作体现了丁捷介入火热现实的勇气和担当,他的这些作品紧贴时代脉络,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极富现实主义品质。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丁捷的这类写作正是回应时代呼唤交出的一份合格的文学答卷。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丁捷的写作是一种生机勃发的文学,一种青春洋溢的文学;对社会有犀利的评判、分析,有一种特别介入性的态度”“江苏是文化大省、文学大省,南京是文学之都,丁捷还可以继续拓展写作空间,挖掘更多的写作资源。”

  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用三个“真”概括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唤醒真诚、付出真心、追求真实。丁捷的真诚来自于对社会、对读者的自觉负责,他怀着对文学的赤诚和执着,不断超越自己,攀登文学高峰。丁捷在创作上十分勤奋。在长篇反腐纪实文学《追问》的创作过程中,他花费两年多时间阅研数百案件卷宗,远赴全国各地监狱面对面访谈20多位落马高官,废寝忘食地进行资料整理和文学创作,最终使得这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诞生,并取得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教育意义。丁捷的创作经历表明,作家既要坚持自我、坚守本心,更要突破自我、锐意创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对现实的体悟和感受转化为纸上丘壑,才能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真正无愧于自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创作上的多样性,显示了不可替代性

  平时很少出席文学研讨会的著名作家苏童和周梅森,作为朋友和写作同道现身丁捷作品研讨会。苏童认为,在深入现实生活多年之后,丁捷把个人生活直接拆解用于文学创作,这在文学圈里很罕见,所以丁捷作品中的语言温度、感情浓度很高,“作家的个人形象时时刻刻会跳出来的,他是说几句就要一拍‘惊堂木’——读者诸君请听我说”,这让丁捷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征。周梅森说,丁捷的《追问》是跟他的反腐小说《人民的名义》齐头并进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很多书店把这两本书捆绑在一起,当成一本书在卖”。他认为丁捷的作品有人性的温度,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是文学对政治的一种反哺,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讨论中,丁捷的“跨界现象”成为与会批评家的普遍共识和热议的焦点。这种跨界不仅体现在身份的跨界:做过大学教师、机关干部、支边援疆、企业管理、纪检官员;也体现在写作上的跨界:在小说、非虚构、随笔、散文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成绩不俗。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认为,在文学创作分工很细的当下,破圈跨界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问心三部曲”这类作品,有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各个层面的开发,这跟单纯的职业化写作很不一样。在她看来,丁捷的写作诠释了文学的真谛——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母体和土壤。南京大学教授吴俊用一句话评价,“创作上的多样性,显示了丁捷在当代作家群中的个性与不可替代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将丁捷的“跨界”归于八十年代文学的身影和余韵,这和大家所理解的“跨界”有所不同。“丁捷的写作属于八十年代文学的一部分,尽管丁捷浮出水面,被更多的人认识是在新世纪以后。如果追溯个人写作史,丁捷的写作属于八十年代的社团文学,那时候的文学社团有着很强的文学的自主性,不存在‘界’的问题。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和写作,就是跨越文体的特别自由的写作。”此外,在何平看来,丁捷的跨界跟现在的“表演型跨界”也不一样。“现在很多的写作者,有一种自觉在文学史里写作的意识,作为文学史上的某某,或者写小说要向谁致敬等等。丁捷其实是抛开了文学史序列的一种写作,挣脱文学史的束缚,自由地去写。好的作家应该都是这样的。”

  身在现实,才能真切地表现现实

  以代表作品而论,长篇小说《依偎》和“问心三部曲”《追问》《初心》《撕裂》是丁捷创作中最重要的两条脉络。前者是对生活、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感受,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后者则与作家的职业经历有关联,将笔触深入到当下社会现实的内部,切近具体的社会人群,关注他们的心理、行为路径,叩问人的灵魂。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在“爱无能”的时代背景下,《依偎》的意义非常突出。“我最近刚好在读90后作家的小说,我注意到他们的小说会有一些情感方面的写作,但是好像没有什么爱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叫‘爱无能’。读了丁捷的《依偎》,反差特别强烈,他的爱情小说是一种灵魂性的、宗教性的乌托邦式写作,可以定义为‘爱无能时代的情感主义写作’。卢梭曾经说过:‘小说恐怕是人心溃烂后唯一迸发教诲作用的终极手段’,这种情况下,《依偎》对爱的抒写,不妨说具有一种教诲意义。是对爱无能时代的教诲,对爱无能的一代人的教诲。”山西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认为,单就小说而言,丁捷亦有多种手段、多副笔墨。“《依偎》和《撕裂》放到一块阅读,感觉判若两人。前者浪漫、奇幻、空灵、唯美,是艺术想象的结果;后者则是一部粗粝的现实主义力作。”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问心”系列的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问心之旅”。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丁捷的反腐纪实文学,在给读者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同时,也带来鲜明的警示意义和思想启迪。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认为,丁捷的非虚构写作对于当下的纪实文学是一种榜样的存在。“‘问心三部曲’的共核是反腐,但在文体上,《追问》是口述实录,《初心》是随笔,《撕裂》是小说。同是纪实作品,《追问》和《初心》倾向于严肃的写实,《约定》倾向于抒情化的写实,《名流之流》则是反讽的写实。这种‘随心而至的跨文体写实’实践,成就了作家最为惬意的写作路径。丁捷在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非虚构是对深度模式的遵循和深入。不仅仅是展示,更多的是揭示,并力求给出解决之道。”

  丁捷向与会的良师益友们致敬、致谢,并对自己的创作观念进行了剖白。丁捷表示,最初他并非为了表现现实才投入现实生活,他只是服从社会角色的分配。这种“服从”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对文学创作来说,终于构成回报。他说:“我们身在现实,才能真切地表现现实。我从未满足做一个现实旁观者。我希望自己是这样一种人:社会阅历是健全的,生活经历是完整的。人不把自己放置在芸芸众生中,就无法界定自己、发现自己。出发得远,才能回归得深。我希望几十年坚韧的前行,可以让我拥有这样的资本:我的‘社会现实’会转化为我的‘文学现实’,而我文学的现实会升华为社会的现实力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