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篇题为《流浪到鹤岗,我五万块买了套房》的文章,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到鹤岗买房安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9年11月,27岁的许康,在网上联系好二手房中介,花了3万元在鹤岗买了一套47平方米的二手房。这让许康感受到幸福——“有房本就有家了。”
事情很快就迎来变故。为了还贷款和把装修的钱攒出来,许康决定去拉萨的火锅店打工,但今年火锅店生意暗淡,他也因此失去收入,坐吃山空。几个月后,他以2.2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这套3万块钱买来的房子。
在网络中,对许康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买房还是要量力而行”“为了套房却不远千里背井离乡”……当然,这些声音中,尽管有一些也相当理性和善意,但是类似许康这样的青年们,未必听得进去。
就拿许康来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外“流浪”,他的微信名叫“流浪的老哥”,从他的言语中,处处都流露出对安家的强烈渴望,而“房子”则是他最直接的“家”的归属感来源。像许康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鹤岗代表着城市房价的洼地,许康这样的漂泊青年普遍有着“安家”情节。因此,正如那些逃离北上广的故事一样,一些进退失据的年轻人选择安身鹤岗,可能也是这个时代中与此对照的另一面。
在这个“花三万在鹤岗买房两万二卖了”的故事中,却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反思。例如,房子一买一卖,似乎也说明这张房本并没有稳固住“家”的意义;况且,像许康这样,不远千里离“家”远走来到鹤岗,其实也是真正的“背井离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张房产证,对于许康们来说,也许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无论如何,“三万在鹤岗买房两万二卖了”,这也是一种“安家”的失败。许康的故事,或许也可以表明,买房终究要回归理性,而不是为了买房而买房。
北京 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