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优势学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
(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江苏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肿瘤专业机构)
当各种诊疗指南已经无法继续指引临床实践时,面对肿瘤病人的痛苦和求生的欲望,怎么帮助他们?从2011年开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积极探索,把“精准医疗”技术常规应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为病人提供精准的个体化诊治方案。与此同时,他们通过专业化和整合的医疗模式,让无数被病痛折磨的肿瘤病人,获得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命时间。
通讯员 陈艳萍 实习生 朱格墨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任红娟
学科带头人
王科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合作导师,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姑息及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及生物治疗分会常委、胃肠学组副组长。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17、平均影响因子4.1。
患者多部位患癌,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治疗
2005年,63岁的宋先生因为长期咳嗽,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癌,并做了右上肺鳞癌根治术,术后进行化疗。2009年,宋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尿血、腰痛不已,到医院一检查是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进行化疗,逐渐恢复。2013年,宋先生又查出直肠腺癌,这次他已经不适合再做手术了,通过靶向药物全景基因检测发现他的KRAS基因发生突变。针对宋先生的情况,南医大二附院肿瘤科主任王科明选择为其进行个性化化疗,宋先生再次逃过一劫。
王科明说,精准医疗目前是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一种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病人的组织标本进行Her-2、RAS、BRAF、MMR、 PD-1等分子标志物的监测,根据检测结果来对消化道肿瘤病人进行精准治疗,为他们提供精准的个体化诊治方案,“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药物,而且能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更能提高病人的生存期。”
据了解,在肺癌和结直肠癌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方面,南医大二附院肿瘤科形成了以个人基因信息为基础由王朝霞主任领衔的亚专科、结直肠癌精准治疗为特色的亚专科,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专业化和整合医疗模式让病人受益
7年前,57岁的李女士因为直肠癌做了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化疗时又发现了乳腺癌,做了手术治疗。2年前,她因为急性肠梗阻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直肠癌术后复发膀胱转移。此外,李女士还有2型糖尿病,中度贫血。被多种病痛折磨的她,入院后浑身插满了管子,但是她仍然渴望着生命……类似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
对于这类病人如何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如何延长他们的生命?面对临床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以及病人的各种需求,王科明说,专业化和整合的医疗模式对病人会有很大的益处。
王科明介绍,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科学的治疗方案,中心依据各个病种构建了专门的治疗团队,比如现在的肺癌和结直肠癌就有固定的专业团队在做,“医生专攻一个方面的肿瘤,他对这个疾病了解得就更深入、更全面,最前沿的治疗技术也了解得更快,对病人是有好处的。”
肿瘤的治疗手段有很多,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微创诊疗,它们其实是可以协同治疗的。在专业化的基础上,中心还通过每周的多学科讨论,为有需要的患者“把脉”,提供一个科学的整合医疗模式,最终让患者能够接受科学恰当的医疗。
开拓创新,打造一支学习研究型团队
“我们有的医生在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修过,有的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修过,有的在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进修,还有不少医生在国外做访问学者”……说起科室的团队和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王科明说,他希望建立一支具有学习研究性的团队。
为了鼓励团队的人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科室不仅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奖励,并在实际工作中支持他们。正是这样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下,科室取得了累累硕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发明专利授权3项……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护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1名;江苏省 “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1人。
值得一提的是,静脉治疗及肿瘤护理也是中心极具特色的亚专科,是南京市护理学会唯一一家获得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培训的基地。“我们科陈萍护士长拿到这个平台很不容易。”王科明说,未来希望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最终让病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