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雷雨
某年深秋,有英伦之行,去看了夏洛特三姐妹的故居,还有简·奥斯汀笔下的庄园,丘吉尔出生的庄园,但最终还是要去斯特拉特福小镇,去看莎士比亚故居。
行车缓慢,到了小镇,已是过午时分。行车缓慢,是因为英国的乡村实在是美不胜收,身临其境,方才明白林语堂所谓英国乡村是人间天堂之语绝非夸张。斯特拉特福镇,非常静谧秀美的一座小镇,有一小河在镇边缓缓流淌。据说,这里每天都在上演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但观众踊跃吗?他的近四十部剧作,是轮番上演,还是突出重点?表演团队的水准究竟如何,能够完整准确地演绎莎翁的作品否?《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要花费大力气的呢。莫非是演出片段,类似中国名剧中的经典唱段?可千万不要搞出来如京剧演员穿比基尼那样的幺蛾子啊。
进了莎翁故居,才知道想多了。剧场在别处,这里只是在故居入口处设置一极为简陋的演播室,简单播放一些介绍莎翁生平的影像资料,居然也有中文版,很是潦草,有点应付差事的味道。从演播室出来,才得以看到莎翁故居的大致面目。一幢两层联排小楼,色彩简单明快,黑红褐色斜坡瓦顶,有阁楼,也搭建有雨棚;庭院很小,有些花卉草木,墙边的植物茂盛葳蕤,植物围墙之外是铁栅栏,乌黑晶亮。印象深刻的是小楼建筑的木桁架结构,也不知道是后来整修过的,还是原来就是如此,总觉得有点儿童乐园的意味。看莎翁的书房,也很逼仄拥挤,他不羁的才华,蓬勃的诗情,华彩炫目的词句,就是在这座小楼里喷薄而出的?时间还算宽裕,就在庭院一隅闲坐,在这样的莎翁曾经生活过的最为私密的地方,回望莎翁一生,还真是有点恍恍惚惚之感呢。
莎翁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以制作经营皮制品著称,他的皮手套,据说拥有一定的口碑。莎翁的父亲还做过这个小镇的镇长,也算是小镇上呼风唤雨的头面人物呢。但莎翁读中学的时候,家道中落,他继续学业都成了问题。莎翁很显然不大愿意重复他父亲的人生道路,他帮助过父亲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独自谋生,体会人间百般滋味,尝尽世态炎凉。
莎翁若一直在小镇上生活,很可能也就寂寞一生,不为人知。沈从文不离开湘西,鲁迅不离开绍兴,他们当然也就不会成为日后的沈从文与鲁迅。430年前,已经26岁的莎翁开始其创作生涯,没有学历,没有值得炫耀的家世背景,在大伦敦立足,谈何容易?莎翁在伦敦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苦痛,才终于扬眉吐气、扬名立“腕”?在伦敦二十二载,莎翁苦尽甘来,功成名就,也心生倦怠。他回到斯特拉特福小镇,两年后的春天里,也就是1616年4月23日,他告别了这个世界。生与死都在这同一天,享年52岁。
莎士比亚故居出口,是一书店,书店一侧,有两棵大树。书店里有些文创产品,但总体上还是以书为主,书店的空间要比夏洛特三姐妹故居书店大许多,大概是处在小镇闹市区的缘故,也更有烟火味与市井气。莎士比亚故居书店的店员是一位日本裔女人,细声慢语,落落大方,款款有礼。买了几册莎翁的书,离开小镇,已经是暮色苍茫了。
离开小镇后,一翻译家朋友告诉我,莎翁生前盛名赫赫,但在他死去七八年之后,他的剧本才得以出版发行。真是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