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 熊燕
记得我上学时,课表上总有一门“劳动课”。劳动课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除了扫操场、擦玻璃,还帮五保户做家务,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拾枯叶枯树枝给五保户当柴烧。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喜欢劳动课,因为不用坐在教室里上课,还可自由发挥,趁空打闹嬉戏。每到劳动课,我们就像笼中飞出去的小鸟,欢呼雀跃,以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任务领域里你争我赶,干劲十足。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东头住着一个八十多岁的五保户肖奶奶,学校规定每班的劳动课都抽出几个同学去照顾她的饮食起居。那时我每天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对于做饭脑子里几乎是一张白纸。一边听老师在旁边讲授,一边回忆母亲在家做饭的情景,我从淘米开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饭必须松软熟透,还不能有锅巴。菜必须洗净,煮烂,因为肖奶奶牙口不好。
最搞笑的是烧火,火燃不起来的时候我不喜欢用吹火筒吹,而是趴在灶门口鼓起腮用嘴使劲吹,吹得一脸黑糊糊,被同学取笑像个唱戏的。我也不恼,还跟着乐。
当然,失误也是难免的。有一次我切菜时便切到手了,鲜血直流,老师到墙角扯点蜘蛛网覆盖在伤口上,又到办公室拿块碎布和线给我包扎好。包扎好后,我翘起受伤的手指继续切菜做饭。
一晃,几十年过去。当年劳动课学习的情景依稀浮在眼前,不知何时消失的“劳动课”今年又出现在课程表里了,意味着“五谷不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皇帝”们能走出教室,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过程中开阔视野, 从而拥有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
这也是孩子们生存的必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