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9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生活中的梁漱溟先生
  《至道无馀蕴矣》
  梁漱溟 口述
  [美]林琪、伍贻业 采访整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出版

  虽然林琪访问梁先生的时间甚早,但直至三十多年后,他才将访谈记录整理成文字稿件,命名为《至道无馀蕴矣》公开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时先后有两位美国学者越洋访问了梁漱溟先生——其中一位是艾恺,他于1980年8月访问梁先生,其后将访谈记录整理成一部《这个世界会好吗》行之于世;另一位是林琪,他于1980年6月至7月间访问梁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海外学者访问梁先生的第一人。不过,虽然林琪访问梁先生的时间甚早,但直至三十多年后,他才将访谈记录整理成文字稿件,并命名为《至道无馀蕴矣》予以公开出版。正是通过这部访谈录,我们得以了解诸多当时访问梁先生的细节,感受到现场的氛围,进而透过“生活中的梁漱溟”,对“思想中的梁漱溟”和“文本中的梁漱溟”,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更加感性的认识。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梁先生本人而言,他既是近现代中国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也是近现代中国半个多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参与者;就梁先生的读者而言,梁先生的著作既是他们理解东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梁先生的人格魅力,则尤其让他们赞叹不已、心向往之。梁先生一生以耿介不阿、坚韧无畏闻名于世,他始终与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坚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自由信仰。梁先生一生主要追求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另一个是中国问题,中国究竟应该往何处去。针对前者,他重点考虑的是在现代情况下,如何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和历史联系起来;针对后者,他重点考虑的是如何从基层入手,从物质和文化层面上改进农村,然后改进城市,进而改变中国。当然,因为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梁先生的设想大多还停留于设想的层面上,但蕴藏在梁先生身上的中国文化精神,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林琪访问梁先生,主要围绕着“乡村建设、佛家、儒家”三个话题逐渐展开。梁先生早年致力于乡村建设,他认为传统的中国乡村缺少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要改变中国乡村,提纲挈领,就是把散漫的农民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技术,让他们向上、学好、求进步。梁先生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式,分别谈及佛家与儒家、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他认为儒家的立足点是人,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人的思想、人的生活,说来说去总会归结到人身上。佛家却相反,佛家的立足点远远高于人,总是脱离人来说话,最后也不会归结到人身上。儒家讲现世,佛家讲来世,但在修养方面,两者却殊途同归,同样提倡生命的向上与提高,从而达到一种活泼自如的人生境界。对于西方文明,梁先生认为其长处首先在于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东方文明只是另有追求——如果说西方文明关注的是人与物的问题,东方文明关注的则是人与人的问题,而后者才是未来世界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

  梁先生身上有着太多的书生意气,从访谈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会随声附和、为权贵折腰,他对自己认定的东西会有一种执着的坚持,有时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梁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历尽曲折,他曾经多次受到批判,却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曾经与不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人和文化人打交道,对他们均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梁先生的经历在他的回忆录中多能读到,但他的所见所闻、特殊境遇,通过他本人亲口说出来,还是显得另有一番意味。

  所谓“至道无馀蕴矣”,取自明代学者王东崖说过的一段话:“鸟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食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馀蕴矣。”意思是指,最高深的哲理就蕴涵在“鸟啼花落,山峙川流”这些自然的变化中,人类只需顺应自然的变化,就能领悟最高的生命哲理——这是梁先生个人的理想,也未尝不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王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