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步楼
“万事有度,无度则悲。”掌握人生的度量衡,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什么是“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即关节点,一旦超过了度的两个关节点(上限或下限),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生活中处处有“度”。度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体现在人生旅程的各个环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说的待人接物、说话办事要掌握分寸、把握火候,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是“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祸在过度。把握好度,既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命的精彩。
人生有度,贵在心有所戒,重在行守其“度”,关键要做到三知:知耻、知止、知足。
知耻,就是知道羞耻和荣辱。“行己有耻”是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对自己的行为拿捏有度,先决条件是知羞明耻。知耻源于智。一个有文化素养、道德涵养的人,才能在义与利、人与己、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公与私等关系上明白义理、辨清荣辱,保持节操、取舍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缺乏道德修养、愚昧无知的人,往往耻感淡化或无羞耻之心,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无所顾忌直至为所欲为,什么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铤而走险、伤天害理的事都干得出来。“知耻近乎勇”。一个人知耻就会自尊自爱,一旦做了不道德的事或者有了失度行为,便会自省自愧自责,把羞耻化为知错就改、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知耻,能够提升自我修为、善于自我反省,规范自己操行,从而进入人生的更高境界。知耻,是人生有度的前提和基础;知耻,是人性散发出来的一种光辉。
知止,就是知道适可而止。老子《道德经》曰:“知止不殆。”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前进、什么时候需要止步,才不会陷入危险之中。止,就是行为的底线、红线、警戒线、高压线。知止,就是要有底线思维和敬畏之心,不碰纪律规矩“红线”、不触犯国家法律底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心存敬畏,方能“心中有戒、行有所止”。知止,就是要谨防贪欲、拒绝诱惑。纵欲易、节欲难,纵欲如崩、节欲如登。诚然,天有阴晴风雨,人有七情六欲,谁都不可能在诱惑面前无动于衷,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度,不使自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一发而不可收,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争名翻身落马、有的逐利坏了身家性命、有的贪色毁了人生。他们在纵欲时被蛊惑了初心、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人格、利令智昏、欲罢不能,昏昏然、飘飘然,不知不觉成为欲望的囚徒而“不知止”,全然不顾身后险恶、厄运降临。知止,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珍惜、对家人的负责。把握住欲望的尺度,适可而止,一方面,要靠加强学习和品德修养固本培元,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养成浩然正气,形成洁身“抗体”,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方面,要靠制度和监督加强约束。制度是“杀毒软件”、监督是“防火墙”,可以及时帮助我们消除内心的杂念、隔离外界的喧嚣、筑起抵御欲望潮水的大坝。另一方面,要靠身边的挚友、诤友警醒。在有可能触碰到警戒线和高压线的时候,有人能扯扯袖子、咬咬耳朵,甚至大喝一声、猛击一掌,使其幡然醒悟。
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达观天下。不满足于现状,才能激发人们奋发进取、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但是对于身外的名利财物,过度追求和索取,就会“人心不足蛇吞象”,争名者为争名绞尽脑汁、夺利者为夺利机关算尽,从而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这样“欲壑难填”,必然会“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清人胡澹庵《解人颐》一书中收入的《不知足诗》写道:“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地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这首诗明白如话、言简意赅,对人的不知足进行了刻画和劝诫。所谓知足,强调的是一种心态,就是以豁达的襟怀和超然的态度对待名利权位、看待他人长短,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知足,就是坦然从容地对待人生的不完美。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是每朵鲜花都能结出果实,不是每个梦想都能成为现实。面对遗憾,顺其自然,不苦苦纠结、自寻烦恼,少一些攀比心、多一些责任感,少一些功利投机、多一些脚踏实地。古诗云:“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心中有“度”,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才会进入达观的境界、活出生命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