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陡河到多瑙河,九名中国人远渡重洋,半年救活一座百年老厂
斯梅代雷沃钢厂创办于1913年,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唯一的国有钢铁企业。鼎盛时期,钢厂贡献了斯梅代雷沃市40%的财政收入,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很多市民有个习惯:每天起床后遥望窗外的高炉烟囱,烟囱冒着烟,大家就心安。
然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这座钢厂就接连遭遇坎坷,先是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而破产、出售;紧接着被世界知名的钢铁巨头——美国钢铁公司收购,给落魄的工厂带来希望;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钢联塞尔维亚分公司的运营管理陷入困境;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和持续的欧洲债务危机,让美钢联难以为继,2012年,他们放弃了钢厂,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回售给塞尔维亚政府。为了挽救这家濒临倒闭的钢厂,塞尔维亚政府先后三次举行国际招标,皆因全球钢铁市场持续低迷而流拍,几经周折,最后钢厂临时托管给斯洛伐克一家公司,负责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此后几年,世界钢铁市场陷入持续低迷,斯梅代雷沃钢厂产量急剧下滑,连年巨额亏损,5000多名员工朝不保夕,忧心忡忡。
就在斯梅代雷沃钢厂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河钢集团来了。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动下,河钢集团将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作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组建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2016年4月18日上午,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正式签署收购协议;短短一个月,9人组成的中方管理团队到岗就绪;6月30日晚,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与塞尔维亚经济部部长塞西奇、斯梅代雷沃钢厂管理代表伊万,共同签署了资产转让协议。历经磨难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河钢塞钢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5000多名员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这让长久被失业压力折磨的钢厂人喜出望外,在劳动合同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许多人双手颤抖,喜极而泣。紧接着便是恢复生产。2016年7月~8 月,经过对炼铁高炉的技术设备改造,陷入半停产的钢厂开始全面双炉生产。曾经废置的第二座高炉运转后,当月的生产量比此前月均产量增长近一倍,一下子提振了士气。高炉炼铁重新启动,炼钢和轧钢等后道工序跟着运转起来了,机器重新轰鸣起来了,各类特种车辆往来穿梭起来了,钢厂复活了!短短半年,钢厂结束了长达七年的亏损,一年后全面盈利。如今,河钢塞钢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和中东欧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重新成为“塞尔维亚的骄傲”。钢厂复活了,斯梅代雷沃的城市面貌也为之一新。这座城市的出生率在塞尔维亚排名第一,也是全国就业率最高、失业率最低的城市。
河钢塞钢的成就辉煌瞩目,九人管理团队的付出也令人敬佩叹服。在这里,他们要重新适应环境,克服语言障碍,还要面对不同的文化习俗、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困扰。刚到斯梅代雷沃,吃饭这件小事就让他们吃足了苦头。为了尽快跟当地员工打成一片,管理团队每天打卡进厂,跟员工一起吃食堂。塞尔维亚人特别爱吃肉,几乎天天顿顿有肉。初来乍到的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开始只得入乡随俗,跟着当地的员工一起吃肉。天天吃顿顿吃,吃得不少人上火,嘴里长了溃疡,有的人一见到肉就丧失了食欲,有的人体重下降了40多斤。为了能够吃上家常菜,后来他们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开荒种菜。
管理团队在异国他乡的奋斗拼搏中,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宋嗣海刚到斯梅代雷沃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时差倒错,常常是凌晨3点多钟就提前醒了。出去散步吧,还太早;想再睡会儿吧,怎么也睡不着。如何熬过天亮前的这段时光?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兴致勃勃地走进厨房,抄起面袋,备好面板和擀面杖,按照唐山老家的习惯,做起手擀面,提前给大家准备早餐。
管理团队本可以住在繁华的贝尔格莱德,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们选择了在离钢厂最近的斯梅代雷沃市区租房,这个城市只有10万人口,非常安静,文化生活不那么发达,管理团队没有地方可去,业余时间顶多是到多瑙河岸边转转。有一次,他们在斯梅代雷沃大街上遛弯,走到一座两层小楼前边,看到有三四个小孩在录放机播出的歌声中玩耍,虽然歌曲的内容听不懂,但在这座寂静的城市里是那么悦耳,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收住脚步,凝神倾听,一听就是五分钟、十分钟……
作家王立新说,创作的时候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像磁铁一样强烈吸引着他。如果你仔细听,这首在多瑙河畔奏响的、有着细节和细腻层次的钢铁交响曲,也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
张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