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天天都有新变化!”半年前,现代快报记者曾到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采访,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蒋巷村,真正感受到村民们口中的这句话。迈步在蒋巷村,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黄澄澄的油菜花……沐浴在春光里的村庄仿佛现代版“桃花源 ”,让人觉得温暖惬意,似乎只有村史馆的老照片还在提醒着大家这里曾经是“烂泥地 ”。“这些都亏了常书记!”在村里采访时,这是最常听到的话,村民口中的常书记就是指已经75岁的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何洁 见习记者 傅蓉
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常德盛办公室时,他正在伏案疾书。“把一些想法及时写下来。”常德盛说道。记者留意到,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写了大半。
常德盛告诉记者,上面多是一些近期需要完成的事,就在4月初,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两个半小时内梳理出了31件事,每一项都十分具体和有针对性。比如《蒋巷村志》正在编撰中,今年要完成;旅游上吸引游客来游玩的同时,探讨如何将蒋巷村的农副产品也带回去;农业上拓宽大米销售渠道。也难怪村民们常说“我们村里天天都有新变化”。
“近期将组织村里70岁老人来一次‘家门口的旅游’。” 常德盛着重介绍,这在蒋巷村还是第一次。“很多老人由于出行不便,可能对蒋巷村都不了解,我们将带领他们全村参观游览。”
对此,常德盛是这样考虑的:曾经的蒋巷村是一个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的闭塞穷村,如今发展成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百姓富裕的明星村。现在蒋巷村的老人,不仅有免费公寓住,每月还有钱拿,能有两三万一年。这些都是蒋巷村全体村民几十年奋斗出来的成果,老人们最深有感受。带领老人们参观游览,是让老人们了解村子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让老人们当好“义务宣传员”,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奋斗拼搏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每天清晨,常德盛都会绕着村子转一圈再去办公室。“很多事情在办公室看不到,不去了解实际情况就跟不上形势。”常德盛说。这几天,他总要去蒋巷护理院的工地看看建设进度,明年元旦这里将正式启用。
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当上蒋巷村大队长。当时,常德盛面对的是十年九涝、高低不平的泥土地,村里人连吃饭都成问题。“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于是他喊出这句口号,领着全村100多户村民挑土填河,硬是把千亩低洼地填高一米多。此后,蒋巷村成了有名的粮食高产区。
常德盛并没有止步,他踩准改革开放的节拍,带着全村百姓办工厂搞副业。2004年,村办企业改制后,为壮大村集体的钱袋子,常德盛又想到发展生态旅游。“我们要建设一个美好蒋巷,就得时刻为村民着想,让大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温暖。”对此,常德盛还是颇为自豪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些都在蒋巷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奋斗下得到了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