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包括江苏在内的8个省份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那么,高考改革后,大学究竟想招什么样的学生,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3月7日,现代快报记者专访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四位大学校长,他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现代快报+特派记者 徐岑 鹿伟 安莹 徐红艳 张瑜/文 赵杰/摄
吕建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
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
也要提出严格要求
“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宽度、有高度、有批判性思维以及想象力,更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适应能力。”吕建表示,现在高校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是溺爱学生。南京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在机制上、制度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严格要求学生。
“在老师关爱学生的前提下,一定要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考虑学生的成长过程,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要求。”他表示,如果学生的确学习比较吃力、不太适应,学校和老师都要尽力去帮助他。“如果再有问题,我们也建议,是不是可以打通本科和专科之间的渠道,更加人性化地为学生考虑。”
吕建强调,学校一定会给学生提供公平学习和教育的环境,同样,对学生也要有要求,要设置底线。“我们严格要求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熊思东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
大学需要有学习潜能
阳光正气的学生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有自己的想法。”熊思东说,想法虽不同,但有共性,比如需要有学习潜能、有能力和欲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需要阳光、有正气,代表社会主流价值的学生;另外,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的知识结构,能有利于他们在大学阶段在喜欢的专业和领域继续学习。
弄清楚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高考改革就有了明确方向,进而决定到底采取什么高考方式,考哪些科目。熊思东说,“高考改革既要尊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特点,又要顺应社会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需求,也不要忘记听听大学的意见。”
“有了好的高考方案,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培养会事半功倍。”熊思东举例说,比如理科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化学没学好,在大学学科交叉交融的发展态势下,学起来就比较吃力。“如果文理科分得过细,大学还需要开第二课堂,给理科生补充人文社科知识,给文科生补充数学等关乎思维规律的课程。”熊思东说,他期待新的高考方案更贴近中学生,更贴近社会和家长需求,更贴近知识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大学提供更好更合适的学生。
杨震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预警制度”督促学生
不要荒废学业
“小学拼命学,大学拼命玩。”针对这种现象,杨震表示,这是教育制度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当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在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既掌握知识,也培养兴趣,通过合适的方式,评判哪些人适合上大学。”
“对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使命。”杨震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学校如何培养,就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基础知识要夯牢,专业倒可以适当地淡化。因为现在的更新太快,只要基础夯实,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学、通过社会实践,甚至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知识,创造知识。”
针对个别大学生荒废学业虚度时光的情况,杨震表示,以前即使考试不及格,也可以通过多次补考拿到毕业证,现在这种“清考”政策已经取消,南京邮电大学还设置了“预警制度”。“不要到了大四才去督促学生学习。在学生刚进校时,辅导员、任课老师就要观察学生。如果一年学习下来后,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就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如果学分差得多,就不能继续升学,学制也是弹性的。”杨震说,尽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才,是高校的永恒目标。
焦新安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
主动对接社会需求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焦新安说,在培养人才方面,扬大围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组织模式,培养能主动适应新时代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到底大学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呢?焦新安说,学校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重。他提到扬州大学的做法,比如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各类科研院所协作,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焦新安说,扬州大学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实验班,从每年入学的新生中选拔一批学生,采用不同专业集中住宿的准书院制形式,根据不同专业组合,形成了人工智能+、外语+、生命科学创新班等,进行定制的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