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是需要和时间竞速治疗的“小儿肠套叠”
近日,4岁半的希希(化名)上幼儿园时突然肚子疼,被爷爷奶奶接回家送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并开了药给他吃。可是没想到,休息半天后希希腹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并开始呕吐,面色苍白,表情痛苦,精神越发萎靡。这是怎么回事?
通讯员 李娜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任红娟
爷爷奶奶焦急万分,后来又赶紧带孩子来到南京明基医院儿科就诊,儿科主任医师单春明为希希进行体察,触诊发现小朋友的右上腹有腊肠样包块,估测在2.5×5cm,凭借多年治疗肠套叠的丰富经验,单春明考虑十有八九这就是需要和时间竞速治疗的急腹症“小儿肠套叠”了。
经过彩超检查,果然发现希希右上腹有不均质低回声包块,横断面呈“同心圆”。果不其然,确诊为“小儿肠套叠”,而且是肠套叠中比较严重的“小肠套大肠”,套叠部分长达7cm。
考虑到希希暂时不发热、无肠穿孔、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单春明立即予以肠道解痉镇静药物,为希希行腹部B超下肠套叠液体还纳术,由超声科主任医师孙皓B超协助。但此种方式水压控制难度高,还需要丰富的经验以手法按压辅助复位,对医生的经验和操作要求较高。
单春明在彩超扫查监视下向孩子的直肠置入一根导管,通过导管注入温生理盐水,根据结肠充盈程度不断观察、调整水压,同时予以手法复位,按住肿块配合水压,轻轻按摩腹部,整个操作过程中,希希没有丝毫疼痛抗拒。经过几次调整后,希希腹中肠套叠包块逐渐消失,复位成功,此时的希希已安静入睡。
复位术后第二天,希希排便正常,常规检查均恢复正常。单春明查房时,希希已经在病房活蹦乱跳,开心地告诉单春明:“我长大了也当医生!”
单春明提醒,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症,一般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起因是孩子的一部分肠管套入了邻近的一部分肠管里,而套入的肠道因缺血发生水肿,肠壁糜烂,从而出现便血,如不马上复位,会因肠供血不足致肠坏死、肠穿孔,以致危及生命。当孩子出现阵发性腹痛、阵发性面色苍白、精神不好,或者频繁呕吐、有果酱样大便时,家长要警惕是否肠套叠。发生肠套叠后如果不及时就医,严重时就需要采取手术方式,对孩子伤害大。
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海浪介绍,随着人们对环境自身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对放射引起的远期并发症越来越关注,以往肠套叠复位是采用X射线下空气灌肠还纳术,这种操作中孩子往往会疼痛挣扎,而且也有辐射的伤害。而单春明为希希肠套叠的复位方式为B超引导下液体还纳术,通过用温生理盐水灌入肠道,利用水压对肠套叠部位逐渐推进复位。这种新技术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操作直观、效率高,复位过程中孩子没有痛感,不受辐射伤害,对孩子的伤害小,减轻家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