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请听一个南京人的乡愁
  《愿在他乡做使者》
  何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因为时代的潮汐,也因为自身的坚忍不拔,最终并没有被时代的局限所裹挟,而是步步为营,不言放弃,成就了一段传奇

  初看书名,“何勇回忆录”,很普通常见的书名,原以为是一位老领导的回忆录呢。可仔细一看,哑然失笑,却原来此何勇非彼何勇,他是一位出生在南京,但最终生活在纽约的何勇啊。

  如今,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华裔非常之多,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互动日益密切,出国留学也几乎成为普通人家的寻常事了。但也曾有一段时期,与海外的民间交流几乎隔绝,家族中的“海外关系”让人讳莫如深。而这个何勇,虽然跟着全家在1969年下放到苏北农村去了,却没有随波逐流,屈服于命运的设定。大致是因为家庭的影响,也有偶然的机缘,他却坚持自学英语。不好说,有多么高远的志向与先见之明,但这在当年,实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了。功不唐捐,苍天有眼。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何勇抓住了机遇,得以到徐州师范学院成为工农兵学员,并在40年前顺利毕业留校任教。这对于当时的大时代而言,应该说,何勇算是一个幸运儿了。

  何勇在徐州高校,对现状并不满足,他下功夫要改变自身的环境。在苦苦钻研业务的同时,仍旧在积极地寻求机会。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到上海参加考试,虽然铩羽而归,却并不气馁,更为重要的是,他再次把握住了对于个人而言的历史性机遇,得以申报成功哥伦比亚大学,去就读人类学博士。自此人生道路,彻底改变,愿在他乡做使者,成为可能。到了美国之后的何勇,人地两生,云海苍茫,他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而毕业之后的立足美国社会,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国内人生与教学经历的磨砺,哥大博士头衔的摘取,对中美文化的深入了解,让何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对任何选择都能够全身心投入,以积极主动超乎常人的激情来面对,这样的职业素养,使何勇在联合国中文组这样看似很边缘的舞台,却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居然两次荣获了联合国21世纪奖,这样的被高度肯定,可是需要真功夫的啊。

  何勇行走在中美之间,活跃在美国的华人群体,又把中国大陆的诸多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到联合国这一舞台,诸如他与宋子文后人的来往,与徐志摩后人的交流,与贝聿铭后人的接触,甚至与翁同龢后人翁万戈的晤谈,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呢。而把中国大陆的莫言、余秋雨、庞中华等人介绍到美国,在联合国举办中文日活动,还让人辅导潘基文学习中国书法,看似寻常小事,但对于这些人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却起到了对官方外交拾遗补缺的重大补充作用。

  何勇在书中提到的佩斯大学,很偶然的机会,我在这所学校学习过一个月的时间,倍感亲切。何勇在书中还提到的翁万戈先生,如今已经百岁高龄了,我因为撰写《江南彩衣堂》,与他有过两次接触,大有书卷故人的感慨。2009年在纽约,课余闲暇,几乎是如饥似渴地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行走穿行,中央公园的芳草碧水,布鲁克林大桥夜晚的星空璀璨,哈德逊河上退役航空母舰的庞大身躯,法拉盛华人社区的店招飘扬,帝国大厦上俯瞰眺望这座年轻而神秘大都会的幽深迷离,联合国大厦门口手枪雕塑的意味深长,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印象至深。但当时,毕竟是走马观花,若是早一点读到何勇的《愿在他乡做使者》,对这座超级大都会的了解会更为深入一些吧?

  一位在1954年的冬季出生在南京东白菜园的本来叫何冬冬的翩翩少年,因为时代的潮汐,也因为自身的坚忍不拔,最终并没有被时代的局限所裹挟,而是步步为营,不言放弃,成就了一段传奇。如今,中西交流便捷,各种资讯泛滥。何勇先生的书很容易会被淹没书海,不为人知,但实际上,这是一本极为真诚坦荡也绝无浮夸虚言而又简洁明晰的人生回顾与总结的好书啊。 雷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