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京大雨,不少市民反映早晚高峰出行时,打出租车或网约车等待时间较长。其间有网友“另辟蹊径”,在一款提供运送货物名为“货拉拉”的APP上打“货车”。 “货拉拉”载客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争议。(7月18日《北京青年报》)
“货拉拉”载客不只发生在北京。前一阵全国多地暴雨,不少网友在社交群、朋友圈吐槽“打车难”,并晒出预约“货拉拉”乘坐上班的截图,让人啼笑皆非。据说这一“神操作”还引发网友争相模仿。
客车拉货、货车拉客,早就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货拉拉”载客涉嫌违法运营。对“货拉拉”的监管,目前许多地方都比较滞后,或者存在盲区。前不久有媒体披露,在上海,“货拉拉”等网络货运平台对加入平台的司机资质审核形同虚设,还唆使非营运客车改成“全拆座”营运货车,大量社会车辆汇入平台。如此混乱的“货拉拉”再变成“人拉拉”,只会给监管造成更大混乱。
“货拉拉”载客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车辆安全性能是根据不同车型、不同用途来设计生产的。在安全性能上,载人交通工具与拉货交通工具有着很大差异。比如货车除副驾驶座位可乘坐之外,其车厢内并未安装坐椅,且缺少安全措施,载客的安全系数要小很多,若在货厢内拉人,很容易发生碰撞、摔伤。即使是面包车改装的货车,也往往会将中间及后排座位拆掉,改造“货厢”,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货拉拉”变“人拉拉”,从一个侧面反映网约车更紧俏。当市民的出行刚需得不到有效满足,“货拉拉”也就有载客的市场了。在对“货拉拉”出台措施强化监管,严肃严厉打击违法运营时,也要直面网约车减少而造成的运力紧张问题。比如放宽网约车准入标准,增加网约车市场供应量,以缓解日益紧张的出行需求矛盾。
四川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