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的出现忽如“拨云见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通向名作的大门
无论任何时代,都会有一些爱猫人,对猫宠爱有加,关怀备至,其亲密无间的程度,甚至达到了分肉而食、分席而卧的地步——尤其是一些艺术家,比如作家和画家,前者把猫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后者把猫画进自己的画面里,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并使之流传后世。日本美术评论家井出洋一郎的新著《名画里的猫》,即是一部以世界名画中的猫为切入点,来解读艺术家的特性及其画作本身隐秘含义的著作,它既是一部关于猫的美术史,又是一部关于猫的文化史,更是一部关于猫与人类的关系史。
对于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井出洋一郎是这样说的,“猫”的文本蕴意是如此广博,无论是在语言学领域,还是在视觉的世界,都有共通之处。纵然画家的本意只是单纯地描绘猫,然而画作本身却极有可能超出画家的意志,对时代产生某种象征价值。而井出洋一郎在本书中试图阐释的,即是画家画入一幅画中的猫,究竟对绘画构成的整体语境发挥怎样的作用,而这又会不会进一步产生作者本人都未曾注意到的意外价值。井出洋一郎期望从这些名画中挖掘出意外的珍宝,他甚至把自己编书的过程称作“终于鼓足勇气做了一回‘寻宝’的梦,尝试一攀高峰”。在这本书的主题部分,井出洋一郎则采用了对谈的形式,他邀请同为爱猫人的村内美术馆研究员川本桃子作为他的对谈对象,他们两个人一问一答,将一幅名画的作者简历、创作缘由、历史背景以及有关猫的隐秘含义娓娓道来,他们同时还相互交流了养猫的心得,品尝到一种由猫咪赐予他们的短暂的心境平和。
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猫的形象先后发生巨大逆转的时期。猫先是被古埃及人视为神灵,被罗马人视为家中的高级宠物,继而形象一落千丈,成为中世纪恶魔的使者,甚至遭到被烧死的噩运。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古代文化的复苏,猫的形象才逐渐发生逆转,并以高贵、优雅的姿态被频繁纳入绘画艺术之中,至18世纪的洛可可文化中达到高潮。这种逆转反映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猫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面貌,从梅西纳《书房中的圣哲罗姆》所表现出的猫可以自由出入书斋,既不会妨碍主人工作,又能够调节主人的心情,象征着文人的书斋理想;到洛托《向圣母告别的基督》中猫以潜伏的姿态出现,展示出猫的邪恶与阴暗的一面。在这些名画中,猫的形象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自有其独特的意义,甚至每每成为解读名画的关键点,比如在巴萨诺《最后的晚餐》中,一出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画家却用猫的无意识举动暗示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从西方近代到20世纪,猫的形象渐趋多元,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关于恋人饲养的家猫与恋人自身魅力混合而成的意象,奠定了世纪末对猫之诠释的基础,猫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画面上,而是经常被视作悬疑与谜团的象征。戈雅笔下的猫暗示了人类必须适当地节制自身的欲望,彰显的是一种贵族的德行;高更画作的寓意是人在现实中的生存状况,但他笔下的猫更亲近活在当下的人。与西方画家相比,日本画家对猫的态度比较平常,他们笔下的猫既非神明,也非恶魔,更趋向于一种家养的宠物,比如浮世绘,不仅画出了猫的百态,同时也画出了猫的不俗气质,甚至画出了猫的喜怒哀乐。对于这些名画,井出洋一郎的解读时时流露出日本人独特的幽默感,他描摹弗拉格纳尔《音乐课》中的情色意象,弹钢琴的小姐故意在帅哥老师跟前挺起胸膛,展现自己的乳房之美,并模拟画面中的猫的语气说:“小姐老是来这一手。”“啊,真是看不下去了。”读后让人哑然失笑。
作为一部图文书,《名画里的猫》中既收录了大量名画原作的图像,又将其中有关猫的部分进行了复制放大,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画面细节,进而对猫在这些名画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猫,以其独有的高贵、冷漠和我行我素的姿态,傲然走进了世界美术史,正像井出洋一郎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注意到那些名画某个角落里存在着一只猫时,我们对名作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更有可能的是,猫咪的出现忽如‘拨云见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通向名作的大门。”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