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服饰,一种被反复
建构的文化符号
  《衣不蔽体》
  赤桦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本书说的是服饰演变,书中的内容其实远远超出了服饰的范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所在的小城曾经有过一次剪喇叭裤的活动——几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纠察队,分别据守在小城里的各个交通要道上,每人配备一把剪刀,看见穿喇叭裤的男女经过,拉过来不由分说地剪开裤腿——包括喇叭裤在内的“奇装异服”,都属于被剪之列。我由此知道,衣服也有非之别,甚至有阶级属性,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乱穿的。我对剪喇叭裤的记忆,在赤桦的新著《衣不蔽体》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原来剪喇叭裤并不是一时一地的孤立现象,而是一个时期的社会趋向,与彼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现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被反复建构的文化符号。

  赤桦的《衣不蔽体》是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服饰演变的小书——说的是服饰演变,书中的内容其实远远超出了服饰的范畴,从晚清到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举凡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服饰相关的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都在赤桦的文字表述的范围之内。对于服饰,过去的历代王朝其实都曾颁布过一些法令,明文指定某款服饰、某个颜色、某种布料为皇室、贵族所专用,并严禁平民染指,从而在制度的层面上确立起辨等威、明贵贱的分界线。晚清以降,西风东渐,传统社会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事推移,新旧交替,在服饰的演变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像男人的长袍、西装、中山装;女人的裙衫、袄裤、连衣裙……其中有传统,有西洋,有古典,有摩登,共和服饰与帝国服饰固然能够和平共处,而每个人也都能各取所需,以服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表达自己的革命诉求——比如旗袍,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旗下满人宽肥的袍子蜕变成为体贴的国服,被妩媚的民国女人穿着,阿娜多姿地走进一个新时代,其实质即意味着女性身份的某种嬗变。

  如果将服饰视作一个时代的政治风向标,那么,就像赤桦所一再强调的那样,保持服饰上的政治正确性,乃是个人公开表明政治立场的一条快捷通道。的确,服饰具有最直观的表述功能,民国肇始,孙中山即试图以中山服把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思想本土化。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政体则以毛装、工人装和干部服,消解了社会等级的边界,构建起一个大一统的理想世界,集体主义的理想高涨,服饰既成为一种革命的时尚,也是一个人对革命理想最为直白的阐释。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服饰又一次起到了改变风气、引导潮流的作用,服饰连同它所承载的身份隐喻一起,站到了社会的前台——西装、喇叭裤、牛仔裤等各种时尚服饰的轮番登场,构成了个性化的符号。正是在考察了一百多年来服饰演变的历史之后,赤桦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政治的角度审视,私人单薄的衣衫与国家宏大的政治背景有着显而易见的勾连。国家政治保守,个人服饰必定刻板无趣;政治开放,个人服饰则会表现得热烈而活跃,色彩斑斓,姿态魅人。”

  所谓“脱也有是,穿也有非”,一袭单薄的衣衫,的确暗含了很多东西,它遵循服饰自身发展的规律,有着个体心理与审美的内在动因,同时又受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潮、民俗传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穿,抑或不穿,有关服饰的规则与秩序,确立与认同,既与每个人的生活纠缠不清,也会与不同的时代相伴始终——站在这个角度上讲,赤桦的《衣不蔽体》所讲述的虽然是服饰演变背后的故事,却也未尝不是一部近现代中国另类的社会文化史和社会进化史。王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