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写实性”消极表现,折射出当地较为严重的政风问题
央视一则报道揭开了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所谓“整改”的画皮。
这条投资16亿的扶贫公路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考勒隧道”。结果,连路都没封一下的“整改”就是刷了一下涂料。好好的一条希望之路变成了危险路,层层下达要求的“整改”成了糊弄人,看似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是政风行风出了大问题的必然结果。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整改”的效果也令人担忧。
显然,“整改”遗漏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严厉问责。
扶贫公路工程完工后,国家信访办接到举报,要求甘肃省立即组成专项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而央视记者此次采访期间,在考勒隧道内看到,路基的裂缝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的裂缝已经接近一厘米,有的裂缝横跨整个隧道……这样的隧道,是让人安全通行,还是让人玩真心话大冒险呢?工程质量差到令人发指,偷工减料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能见人的“秘密”?
一项耗资巨大的重点工程,落到这般田地,绝不是偶然的。谁该为此负责?这中间有没有腐败?
换言之,民众更希望进行的是作风及深层问题的调查与整改,而不仅仅是工程整改——与前者相比,这只是技术性的补救措施。
工程质量如此差,本身就是多方糊弄的结果,而既然工程都能糊弄,整改为什么就不能糊弄?
央视记者采访到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极尽敷衍塞责之能事,其实一点不奇怪。
甘肃火速对工作不实、推诿扯皮的6名相关人员进行停职调查,既是给舆论监督者一个交代,也是迈出逼近问题“内核”的第一步。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没有看到后续更多的篇章,公众仍会失望。至于这些篇章应该怎么“写”,你懂的。
同时,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写实性”消极表现,折射出当地较为严重的政风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问题是严峻的。修修补补、敲敲打打,自然有一定的效力,但有限,关键还得消除暗藏的“病灶”。
在央视曝光之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紧急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然而,“考勒隧道”的整改闹剧,早就突破了一个厅的视线。
“考勒隧道”表现了一场失败的大考。由此引发的深层次反思,又会波及多远呢?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