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薄荷曾经是人们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记得儿时,每年的秋后,生产队里种植的薄荷便开始收割了,农家人的镰刀经过初夏割麦的洗礼,“刀枪入库”才不久,现在又要拿出来发挥它的作用了。收割薄荷,我们海门人叫做“斫薄荷”,因为薄荷秆比麦秆粗壮得多,斫薄荷的镰刀要求格外锋利,下地半天须要磨洗多次。因而农家人下地斫薄荷,不仅要带着镰刀,还要随身携带盛水的脸盆和砖头状的磨刀石。
下地斫薄荷是大人们的事,吊薄荷的场所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吊薄荷其实就是一个蒸馏的过程,地里收割的薄荷,连秆带叶塞进一只圆柱型的庞然大物里,乡间称之为薄荷锅,它的腰围大约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薄荷锅上面扣着一只大喇叭似的锅盖,喇叭的小口紧扣一条白铁皮制作的盘龙似的油肠,油肠立于旁边注满冷水的一只和薄荷锅一般大小的大木桶(后来改用水泥桶)里。薄荷锅底下有一个很大的炉膛,用于添加柴火或者煤炭,一锅浸在水里的薄荷加热至沸腾,一股带油的蒸汽从喇叭形的锅盖里冒出,输入那条九曲回肠。油肠通过水的冷却,出口处便有一股油水混合的液体汩汩流出,淌进一只专用的盛器。蒸汽通过油肠传导,大木桶里的冷水渐渐变成热水。一到傍晚,村里不少男人,光着膀子,带上一条毛巾,只穿一条裤头前来洗澡。他们一边洗澡,一边还和旁边唠嗑的人逗笑取乐。
吊薄荷既是一个力气活,又是一个技术活。薄荷上锅有一定的讲究,火候要控制得当,撇油更要有一定的技巧,非一般年轻人所能随便参与的,所以掌锅的人大多是壮年男子。集体劳作的年代,一个生产队种植的薄荷一般要昼夜不停地吊上十天半月,我祖父和父亲总要排上三两个班头。他们轮值的日子,我当仁不让地粘在那里。一到傍晚,他们从浸着油肠的那只大木桶里舀出温热的水给我洗澡,因为水里含有薄荷油的成分,洗后感觉特别凉爽。
吊薄荷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薄荷油,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最喜欢看大人们撇油,撇油少不了一个下口呈斜面的玻璃漏斗和一只中间带杆的圆底撇勺。油肠流出的油水混合物,在一个盛器里经过沉淀,油在上,水在下,形成两个层面。此时,大人们拿起撇勺,小心翼翼地把油撇出,通过漏斗倒进一只一只玻璃壶里。待到接近油水结合面时,那只玻璃漏斗要发挥重要作用了。油肠淌出的液体有很高的温度,他们用手指抵住漏斗呈斜面的那个下口,先灌入少许凉水,以免烫手,然后再把油水混合物灌入,再慢慢地移动手指,给出一个细小的缝隙,让下部的水逐渐释放,留下纯真的薄荷油再灌入壶里。
吊薄荷的时节正好是夏末初秋,晚间凉风习习,适合饭后乘凉溜达。又因为薄荷油是当时人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人人关心着收成如何。因而薄荷灶就成了生产队人流汇聚的中心,热闹异常。
□朱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