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花样躲子弹,你总是推一推才动一动,又怎么能赢?假如人家再把“啪啪”换成“哗哗”呢,你还继续蒙圈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一则“毒情预警”在朋友圈和微博中热传,文章称一种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被发现含有γ-羟基丁酸,喝多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目前多地公安部门已要求下架。不过,这样一种神秘的饮料,南京没有发现踪影。(详见今日快报封7版)
资料显示,“γ-羟基丁酸”已被列入精神药品品种。
难怪喝了这款饮料的人总是那么嗨,原来这是“精神享受”啊。
难不成,自从吃了精神药,精神好多了?那你还不如不精神的好。一切以伤害自身健康为代价的精神享受,都是不明智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款饮料里的名堂。据报道,它的流行,源于国内一档旅途探秘真人秀节目,节目中两位嘉宾登上南太平洋一岛国,并制作所谓“最幸福的饮料”——咔哇酒,受到追捧。“咔哇潮饮”在多地KTV中有所销售。
“咔哇潮饮”宣传不含酒精。既能过瘾还不用担心被查酒驾,这种诱惑,还真的能俘获一些人。但是它不会告诉你它终究是一款“药水”。
某些领域的流行物,总是打上了某种“密语”。而“咔哇潮饮”的如潮推广,自然也打上了“朋友圈”传播的烙印。仔细分辨,“咔哇潮饮”成为一种“名牌”的这一路,充满了车间生产的味道。
而它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正说明监管的不到位。
媒体记者了解到,“咔哇潮饮”的生产商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家公司。
按说不可能离开监管的视线。那么,“咔哇潮饮”含有精神药品,怎么就一直没被监管部门察觉呢?
当地食药监部门称,由于之前该饮品上报检测的项目中并未含有“γ-羟基丁酸”项目的检测,因此没有检测出问题。
从程序上讲,这样的“未发现”可能是没有毛病的。正如三聚氰胺检测的前提是“发现”了三聚氰胺,“γ-羟基丁酸”列入检测项目也是因为被“发现”。可这毕竟是被动的检测,这样的检测格局,不能说是让人放心的。
在食品安全领域,“民不举官不究”不应该存在。
监管部门应该对新产品具备特别的敏感性。
企业上报检测,总是会有所“侧重”,不可能主动报告问题,监管者要带着怀疑的目光反复检视。
“咔哇潮饮”走红已有两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嗨翻天也没人过问,直到媒体揭露后,各地才有所作为,这不太正常。
令人担心的是,据北青报记者调查,多名代理商表示,名为“咔哇氿”、“啪啪潮饮”等饮品都是咔哇潮饮的“继任者”,换了包装继续网售。
人家是花样躲子弹,你总是推一推才动一动,又怎么能赢?
假如人家再把“啪啪”换成“哗哗”呢,你还继续蒙圈吗?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