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再向前追溯,80年前,1937年8月15日,中国空军打响了持续近四个月的“南京空中保卫战”。
80年后,2017年8月15日,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暨第三场诵读“抗战家书”活动走进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一封封家书带领大家穿越回那个年代,把目光聚焦在年轻的中国空军身上。他们如何与凶悍的日军航空队殊死搏斗?他们又有怎样的家国情怀?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岑 张然 鹿伟
抗战烽火家书情,林徽因一封家书《哭三弟恒》
“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这是中国空军飞行员张大飞写给齐邦媛的爱情诀别书。1945年,他自陕西安康出战河南信阳日本空军,中弹阵亡,年仅27岁。
“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
这是中国空军飞行员张锡祜写给父亲——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的最后一封书信,十二天后,他从江西飞往淞沪战场参战,遭遇雷雨座机失事,年仅25岁。
“我们于上月廿八之夜,由山郭家经浮山镇渡河到泗南来,为的是更便于指挥部队。……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轰传后也越发厉害!都说新四军计策高妙,打仗能干。”
这封信是抗战将领彭雪枫1942年12月3日在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写给妻子林颖的信。他在家书中与妻子分享了胜利的喜悦,也充满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遗憾的是,1944年9月,他在指挥八里庄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现场,抗日航空烈士后人、纪念馆讲解员、南京朗诵名家等共诵读了八封家书,每一封家书都让人揪心,又充满敬意。其中,有一封特别的“抗战家书”来自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的《哭三弟恒》。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就是在抗击日寇的空战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写道——
“对这个经常同死神照面的职业,你却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两封“抗战家书”保存近80年,他将复印件捐出
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76岁的南京市民唐蜀华老先生想到了自家珍藏近80年的“家书”,是曾任南京市市长的石瑛写给他父亲唐玉虬的书信,均写于1938年。现场,唐蜀华把两封书信的复印件赠送给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石瑛先生1930年到1932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当时我父亲是他的文书,两人相差15岁,但是志趣相投,彼此赏识,成了朋友。此后,石瑛先生到南京任市长、到湖北任建设厅厅长,一直和父亲有书信往来,直到1943年病逝。”唐蜀华感慨,那个年代通信非常难,很多时候都收不到。“最后只留存了两封信,我们家保留到现在。”
这两封信里都透露着报国情怀。书信写道:“山居避难,愁苦自不堪言。然一息尚存,自有报国与杀贼机会。仍为不幸中之大幸也。”唐蜀华介绍,父亲是个文人,当时战乱,很多文人写诗鼓舞大家爱国奋进,而他们也恨不得投笔从戎。“因为战事回不了家,父亲西迁到重庆。我就是1941年在重庆出生的。”他回忆,小时候最怕听到警报,警报一响,就会被父母抱得紧紧的,躲到防空洞里。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唐蜀华表示,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年轻人出国留学。他说,出了国就一定要回来,回来才能报效祖国。
各类南京“抗战家书”征集中
如果您家里也保存有和唐蜀华老先生一样的“抗战家书”,欢迎跟我们联系。
具体征集内容为,1931年到1945年,14年抗战期间与南京相关的抗战家书。可以是写给朋友的、写给家人的、写给恋人的,也可以是军人家书、烈士家书、平民家书、后方家书。
征集方式:
1.拨打025—96060提供相关信息;
2.将抗战家书拍成照片,写明背景介绍及提供人姓名、联系方式,发至电子邮箱:xdkbgeng@163.com;
3.提供抗战家书原件或复印件,写明背景介绍及提供人姓名、联系方式,寄送至:南京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601(收件人:耿老师)联系电话:025-8478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