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5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
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相互交叉创作展示“不息”的艺术力量
  姚惠芬与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合作的《骷髅幻戏图》

 2017年5月11日(威尼斯当地时间),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军械库和处女花园拉开帷幕。展出了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相互交叉创作的作品,展览以“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为主题呼应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万岁”。

  主题“不息”出自《周易·系辞》

  为何会提出“不息”的主题?本届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表示它摘自《周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基于中国人对“永生”的特别理解——它是愚公移山式的,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邱志杰要在威尼斯双年展,向世界证明中国传承的机制,以及生生不息的坚韧力量。

  开幕式之后,一场名为《不息-移山填海》的多媒体皮影表演引发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本届中国馆展览在意象上以“山·海”与“古·今”两个相互流变、转换的“阴·阳”结构展开叙事。邱志杰强调,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中国的神话故事充满了“不息”的精神。邬建安也表示,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文化的气节与审美气质的体现。

  除“山·海”的空间脉络,邱志杰还以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两幅宋代古画作为展览的“引文”,构成“古·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不息”意象。

  多位艺术家合作完成新的艺术项目

  《骷髅幻戏图》画的是典型的宋朝货郎,场景在驿站。货郎实际上是一个骷髅,这个骷髅在展示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又是一个骷髅,非常超现实。骷髅的背后还有一个妇女在哺乳。一边在哺育新生命,一边在告诉你生命的幻象,整个场景充满隐喻,是中国民间生死智慧的体现。

  马远的《十二水图》暗含着地图在里面。它是特别典型的中国人通过对水的观照了悟宇宙变化的样本,是中国绘画里最接近哲学的一个系列。

  这两幅画,一个民间,一个哲学,一个戏剧,一个自然,刚好拉开了中国人的精神维度,也是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市井生活里体现出生死智慧,在对大自然的观照里体现出一种胸襟、培养出一种气质。

  展览中,每位艺术家都和其他艺术家进行合作,完成新的艺术项目。比如姚惠芬以上百种针法再现《骷髅幻戏图》和马远《水图》,并参与汤南南《遗忘之海》和邬建安《崖山》系列;而汤南南会参与姚惠芬《精卫》的创作。另一方面,邬建安与汪天稳将针对马远《水图》和山海意象展开新的创作。

  2018年春节,中国馆展览将移师京沪

  与往届中国馆不同的是,本届中国馆展厅特别设置了文献区。策展人在展览现场设置一面传承墙,以参展艺术家为原点,上溯和展示他们各自的师承关系,以此诠释当代中国艺术特有的传承机制,把“不息”由意象和气场落实为文献的证据。

  邱志杰表示,每一位中国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的师承,也都同时是一个教师。在这样一种雅俗新老之间重重叠叠的唱和以及代代相传、无穷尽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

  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中国馆不仅让观者在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与苏绣、皮影等多元展演形态中游走古今;还会通过多媒体皮影剧表演、皮影工作坊以及《全球沙滩考古计划》之《威尼斯》和《寻海记》等公众创作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观者的多维体验。

  威尼斯双年展结束后,中国馆的展览将于2018年春节期间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同时展出。

  据雅昌艺术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