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法重新走入校园,当书法作品渐渐进入普通人的家庭,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书法开始产生兴趣,我们也逐渐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对书法正确地认知?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好坏?《艺+周刊》特别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乐泉先生,请他与大家共同聊一聊对书道的理解。
乐泉
号拓园,万千莲花斋。1950年生于南京。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拓园书道雅集。先后应邀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览。出版有《白云无门——乐泉谈书道》《乐泉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乐泉卷》《中国名画家精品集——乐泉卷》《当代画坛六人之约》等多种专册。
独卧山房,夜听水声潺湲,竟不能寐。时月笼中天,弥漫一色。灯光下,静观大令《洛神赋十三行》帖。帘外,隐约叶上秋声。绿玉版十三行拓本,字字温润,似白玉般镶嵌在斑驳的拓墨间,清香悄然溢出。子时,步出中庭,月光如水,树影婆娑。阶前杂芜,竟如在水面参差互动,恍如大令十三行墨迹,在斑驳的水影中朦胧生动起来……
回屋,复观十三行,顿觉其中之味大殊矣。想大令当时挥毫,应在月色如水之夜,亦如余此时观赏此月、此景,思美人兮披月渡水而来……
尝思,今夜之月色,与当年之月色,何变之有!那么,后人视今之月,又当何如!此月年年照旧庭,旧庭年年照此月,然已物是人非。试想,如果没有桃叶渡的传说,又怎么会有流传千年的《洛神赋十三行》。
此情此景,令人神思万端,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