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别让器官捐献卡在“后顾之忧”上

  重庆一个小生命仅仅存活了33个小时,肾脏却挽救了一名女士;安徽7岁的“她”捐出器官,河北7岁的“他”重获新生……一个个案例温暖人心,但低器官捐献率的现实却表明,只有消除捐献者诸多“后顾之忧”,才能挽救更多濒危生命。

  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1万例。巨大供给缺口的背后,除了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医学之外”的细节成为不容忽视的障碍。

  首先,器官捐献者和受捐者的隐私应得到充分尊重。按照国际惯例,对器官捐献者、受捐者实行“双盲”制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杜绝器官买卖,并避免双方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和骚扰。但据报道,有捐赠者家庭被人质疑“买卖器官”,也有明星去世并捐赠角膜后信息被漫天炒作,捐受双方家庭不胜其扰。关注器官捐献,绝不是“窥探隐私”。

  其次,在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紧缺的器官供体资源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一直是人们对器官捐献的关切之一。为确保有限且珍贵的捐献器官被合理分配利用,2013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旨在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干预。未来,在严格保守捐赠人隐私的前提下,诸如供体数量、类型等诸多信息,应当进一步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

  爱不是单向的,受捐者要常怀感恩之心,社会也应当给予器官捐献者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对于捐献者家庭,是否应当在设立专项器官捐献基金的同时,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要让捐献者家庭献出大爱却添新愁。

  作为一项代表着现代文明和先进生命观念的社会公益事业,人体器官捐献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机制的完善到观念的转变,都非一日之功。期待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尽力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生命接力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新华社记者 罗争光 崔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