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城市发布了指导共享单车市场征求意见稿,有的城市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暂停投放车辆,有的城区对共享单车数量进行控制。
扫码骑行、手机付费、安全方便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受到市民欢迎。单车是个好东西,并不意味着不要规范;恰恰相反,如果规范滞后,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问题,还有可能使这一新生事物潜藏夭折风险。然而,要不要规范是一码事,如何规范又是一码事。
在一些城市,似乎都在做减法。
然而,从眼下各地共享单车暴露的问题看,并非简单做减法就可以药到病除。比如,不少城市遇到乱停乱放、挤占公共空间、影响行人出行等不文明现象,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本质上就是管理失范和使用者不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做减法,一是失之于头痛医头 ,二是不能治本排解。
随着中国汽车社会来势汹汹和汽车文明慢了半拍,不少城市交通日显添堵。于是,一些城市“急中生智”,在道路规划思路上,在不扩大道路面积的情况下,用缩小非机动车道相对扩大机动车道、减少小区道路绿地为汽车腾出泊位等救急办法。也就是说,在自行车道本来就变得“骨感”的情形下,应对共享单车数量井喷,应当做加法而不是相反。
2007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公共自行车开通,10年过去了,城市公共自行车成了巴塞罗那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究其成功经验,比公共政策扶持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更重要的,正是政府矢志做加法改善大城区公交网络,不断增加自行车道。
规范共享单车的当务之急是,在思路上回归做加法的科学理性。至于如何做加法,则是城市管理者考虑的课题。
扬州 陈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