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因为哪种车某个阶段出事特别多,特别讨人嫌,就狠劲管,否则就“轻管”。那不就成了“选择性管理”了?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自10月17日下午起,南京接连发生四起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其中三起与工程类车辆有关(详见今日快报封4版)。惨剧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而对工程类车辆管理的疏漏,则更让人后背发凉。
这种管理的疏漏,着重体现在和渣土车的对比中。南京目前对渣土车有专门的管理办法,但对大型货车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措施。按规定,工程车是不允许进入南京主城区的,但就连无通行资质的工程车也能闯入“禁区”,这是事实。
反思管理上的问题,不妨先从昨天下午南京市渣土运输协会发布的“告知书”谈起。
告知书称,在“10·17”玉兰路隧道多车追尾2人死亡事故报道中,存在对南京渣土车相关概念描述模糊不清和用词失误。南京渣土运输行业重要标志就是苏AX号段和蓝色渣土铭牌,除此之外都是工程车。
也就是说,渣土车被躺枪了。渣土车急于洗冤。
这份告知书,既对百姓“启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渣土车和工程车“区别管理”的巨大弊端。
“启蒙”之处在于——其一,原来,渣土车和工程车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光看个头,还要看细节;其二,原来,和工程车相比,渣土车是先行“改造”得比较好的那一群。渣土行业人士甚至以“渣土车的管理是最严格的”来点赞。
大型车辆本不是洪水猛兽。但毫无疑问,放纵它,它就是魔兽,管控它,它就是听话的卒子一枚。
渣土车依靠这些年的严格管理,成功摆脱了“闯祸精”的大帽子。当然,也不必给渣土车戴上“好学生”的高帽子,事实上,渣土车超速行驶、夜间闯红灯的现象仍很常见。
但和没有专门措施监管的工程车相比,渣土车确实有骄傲的资格。但渣土车形象的改善,绝不是“严管和“不管”并存所赐。
渣土车在管理上“向好”,与工程车的“信马由缰”,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在管理内容上,对这类“巨无霸”进行归拢,实行科学严格的管理,特别是把管理渣土车的经验尽快运用到管理工程车上,才是正确路径。
在南京的民间话语体系中,“渣土车”是一个笼统也缺乏分野的词,涵盖了各种大型车辆。把肇事者误说成渣土车,并不是故意栽赃渣土车,而是一种习惯表述。所以有关方面也不必大动干戈,倒是可以由此力推管理上的统一。
何况,按照规范性说法,所有的渣土车、砂石车、黄泥车,其实都叫中型工程车。在违章处理上,依据的标准也都是一样的。
本是“一家子”,只该行一套“家法”,只该一视同仁。我们不能因为哪种车某个阶段出事特别多,特别讨人嫌,就狠劲管,否则就“轻管”。那不就成了“选择性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