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美]兰德尔·柯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对于暴力这一痼疾,我们并没有什么万灵药

  仅2015年,全球各地的武装冲突就轻易夺走了超过18万人的生命。而五年之前,这个数字仅为4.9万。从叙利亚到尼日利亚边区,难民、恐怖主义和日益升级的武装冲突等问题使这个世界变得愈发暴力了。但是,“对于暴力这一痼疾,我们并没有什么万灵药。”

  “冲突论”鼻祖、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的《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一书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探析暴力发生时的微观情境。

  暴力分为许多种,形形色色的暴力可用一个相对简洁的理论来解释。若干主要过程,加以不同强度,便达成了不同形式的暴力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下发生的条件。柯林斯认为,“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也“正是这些情境塑造了深处其中的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在书中,柯林斯以互动为核心分析暴力情境的特点。他强调,尽管“年轻男性最有可能成为各种暴力行为的施加者,但却并非所有年轻男性都是暴力的。在合适的情境下,中年男性、儿童和女性也可能是暴力的”。相反,即使我们认为非常暴力的人群(比如,多次犯下凶杀、抢劫或者强奸的暴徒),他们也仅仅在特定的情境下才是暴力的,或在某些场合下格外暴力。

  人类的本性并不是触发暴力,而是在互动中逃避和弱化真正的暴力;因此,与其说社会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阻止暴力,倒不如说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鼓励暴力乃至将其制度化。如果斗殴在属于敌对群体的个体之间爆发,其他群体成员就可能会加入其中,使得斗殴扩散(比如,足球队球迷之间的暴力事件,等等)。柯林斯认为,暴力情境能够适用于不同个体,“暴力个体”却并不适用于不同情境。不同形式的暴力有着共同的特点:暴力实施者必须克服情境中的紧张与恐惧,才能顺利实施暴力。有些暴力会去寻找软弱的受害者;有些暴力会通过制度化的规则与纪律来压倒紧张与恐惧;有些暴力会从围观者身上汲取情感支持;有些暴力则会通过双方的心照不宣来让暴力成为一种表演。柯林斯强调,“这种斗殴具有很高的组织性,正是这种组织性使得个体战胜了普遍存在的、使得他们远离斗殴的恐惧。如果不是具有强大的组织性,大规模斗殴根本不会发生。”

  一切的暴力或暴力冲突皆源于欲望或“内心的恶”,这才是暴力的本质。从动物本能看,暴力或暴力冲突明显是初等级动物世界中的应急行为,受到刺激后马上会有反刺激。而人类社会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行为,一是不少人没有内心的自我控制,二是社会没有基本的纾解暴力情绪的窗口,最终使人的行为逐渐地倾向于动物的本性。

  柯林斯建议,“不同的暴力机制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考虑到年轻人流行文化中的叛逆倾向,可能会有许多人选择去破坏规矩,如果无法或没有可能让所有人都遵守良好的行为准则,那就将“某些种类的暴力强度降低,用相对温和和仪式性的暴力形式来取代严重的暴力”。刘英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