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一个女人的两代孩子
  《妈妈走的那一年》
  [美] 威廉·麦克斯韦尔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感念那些为自己的两代孩子倾情奉献的女人

  好女人的心总是一头连接着丈夫,一头牵挂着孩子,尽己所能扮演好妈妈和妻子这两个角色,再谈其他。在这种女人的心中,丈夫不仅是丈夫,还是自己的大儿子。

  小说《妈妈走的那一年》中,麦克斯韦尔借孩子们的视角,描述了妈妈逝世时内心的微妙起伏,以及他们眼中成人的悲伤。

  邦尼和罗伯特兄弟俩对妈妈的心态截然不同,也可以说是天下儿女的两种典型。邦尼将妈妈视为生命的中心,她的一个关注就能改善心情,而一次忽略也能创伤心灵。所以说,孩子的童年期不容忽视,他们心中常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而儿时的印痕又是最难忘却的,也最能影响人的一生。罗伯特是一个腿有残疾但性格倔强的男孩,他持相反态度,自己应承担起保护妈妈的责任,让她免受伤害。对孩子来说,邦尼的心态要普遍得多。

  正逢流行病肆虐,朝不保夕,这一家四口几乎陷入了恐惧之中。邦尼莫名滋生了一个可怕但寻常的设想:如果妈妈不在了会怎么样?人生就像失去了一道屏障,围不住温暖和安慰,又挡不了悲伤和困惑,总之纷扰不断,那时的自己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不幸最终还是降临,流行病真的夺走了他们挚爱的妈妈。邦尼在哭泣,罗伯特在自责,而一贯严肃的父亲,也赫然惊觉原来妻子才是家庭的基石,没有她的日子无法接受。全家一度陷入沉痛的失落中,但麦克斯韦尔并未在此处费过多笔墨描写至亲逝去的哀痛(很多时候,神态不显悲痛,内心更显哀伤),他另辟蹊径,挖掘细微的人物心理,并通过文字传达出来,使我们得以更深一步地走进书中人物乃至麦克斯韦尔本人的内心世界。

  相较于麦克斯韦尔的另一部代表作《再见,明天见》,本书沿袭了固有的清新、朴素之风,也同样是以麦克斯韦尔自身的经历为蓝本,比如本书中的“幼年丧母之痛”,他说:“关于我母亲的死,我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永远。”这无疑为作品填充了独特的情感。

  坦白说,麦克斯韦尔塑造的这个妈妈,质朴、平和,带点瑕疵,却能给人一种真实又温馨的归属感。行文采用散文式的笔法,故事没有使用技巧,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仿佛是一部流水式的生活日记,且文字平实温润,波澜不惊,传递出一种简单但通透的柔和感。阅读本书,宛如将自己置身于一段品茗闲话的静谧时光,却又已然沉浸其中,渐渐勾起我们早已淡薄的儿时记忆。

  关于妈妈,我们总有太多的话语不敢诉之于口,如鲠在喉,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也有太多迟到的行动,等到斯人远去时,便只能留下想念,如本书中的父子仨——每天每天都想念。感念那些为自己的两代孩子倾情奉献的女人。 阿迟邦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