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0版:柒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偷鸡腿事件再扫描:看标签,还是看重点?

  一只鸡腿引发的大讨论还在继续。

  一位外地妈妈在南京某超市为生病的女儿偷鸡腿,民警对其批评教育后予以帮扶。现代快报等众多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并呼吁为母女捐款,短短几天时间就汇集了40万元。

  令人意外的是,随后,事件又出现两次所谓的“反转”。

  有媒体暗访该超市销售员,试图揭秘这位妈妈是“惯犯”。但很快,当事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惯偷”说法,事发超市当晚值班的止损员向大众网证实,5月31日晚是第一次发现当事人偷东西。

  只是,“惯偷”的符号感强烈,相关媒体的“发现”引来“反思”,新华社新媒体专电播发的评论提及一些人的担忧——“如此捐款是否会鼓励偷盗,甚至助长任性违法?”

  一时之间,当事人被若干标签砸到,“最美妈妈”、“惯偷”、“苦情者”……这些含义互相纠缠的标签恐怕不仅让当事人难以承受,也让道德洁癖者淡忘了我们关注此事件的出发点。

  新华社新媒体专电播发的评论对“线性思维”进行了批评:纯以线性思维来看,结论是:做小偷却获得捐款,这是误导价值取向。纯线性的思考忽略了事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民警对这位妈妈的偷窃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这位妈妈也承认了错误。

  事实上,不少人都替那些没有去偷窃的穷困者抱屈,认为偷窃者反而获益不公平。

  对此,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这种心理应该引导。

  毫无疑问,偷鸡腿的妈妈主观上并没有想以这种行为博得同情和关注。

  其实,公众为这位偷鸡腿的妈妈背后的故事感动、流泪,并不是默认偷窃有理。人们感动的是偷鸡腿事件背后的个体命运之艰难及穷困妈妈对女儿不离不弃的爱。

  事实上,偷窃事件,像一根鱼刺刺痛了社会心理,引发“报复式关注”,无数的人以赠人玫瑰的方式消除内心极度的震颤、惊诧甚至内疚。这改变了当事人的命运。

  昨天,胡晓翔在向现代快报记者“回忆”自己的观点时强调:一叶又一叶扁舟同处于汪洋中,对于先得到帮助的扁舟,首先应该给予祝福。最终通过改善机制,让更多的扁舟得到救助。嫉恨先上岸的扁舟没道理。

  “违法的事按照惩治违法的办法做,背后的隐情和苦难不妨交给社会救助。”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刘青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亦直言。

  有别于“挖内幕三尺”的立场,多篇评论表达了应该聚焦偷鸡腿事件背后的穷困的意愿。

  新华社新媒体专电文章直言:若鳏寡孤独贫病皆有所养,就很难再发生这样的偷盗行为。“偷鸡腿妈妈”犹如社会保障体系的漏网之鱼,所幸她和她的孩子能被社会互助这张网暂时兜住。

  深圳晚报评论员李屾淼直言:从根源上避免这种悲剧发生,首先需要社会在保险与医疗救助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完善。

  看重点——我们更该关注的是社会救助机制怎样打通最后五公里、公众自发的捐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无论如何,那些鲜为人知的苦难、有病缺钱治的无奈、只偷鸡腿和儿童节礼物的“底线”,也是无法否认的。

  给一个以沉默和隐忍为生存方式的人贴上种种标签容易尊重事实、分清主次、回到“初心”难。

  把一个有错之人在“原地”死死摁住,这不是我们的目的,纠错、互助、改善,共鸣,这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现代快报观察员 伍里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