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出发,飞了将近12个小时,其间在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机场转机停留了4个半小时,正午时分到达波兰首都华沙。大概因为是机场里为数不多的中国脸,波兰导游浦卡在出口一眼就找到了我们。
出发前,关于波兰,所有的认识都是教科书式的,比如这是一个在废墟上重建的城市,比如这里曾诞生过肖邦和居里夫人,又比如,曾多次出现在电影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有限的旅游攻略都在谈波兰的沉重历史的时候,我更想尝试着和当地人一样在波兰生活七天。毕竟每年从五月开始,这个中欧国家的颜值将逐渐到达顶峰。
和很多初次来波兰的游客不同的是,我们打算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波兰西南部的一个小城弗罗茨瓦夫。而非著名旅游城市克拉科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第四大城市,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二战前,弗罗茨瓦夫是德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战后德国失去了这个城市。它的现状是,在64万常住人口中,有15万是学生。有11所公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或学院,全市曾出过10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弗罗茨瓦夫也是2016年度的“欧洲文化之都”和“世界图书首都”。
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了四个多小时,带着好奇入城,复古蓝色电车映着夜色缓缓驶来,同行小伙伴说,“终于来到一个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波兰感觉的城市。”相比华沙的人群和喧嚣,弗罗茨瓦夫似乎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不为外人所动。
对这个城市的认识从河流开始。奥得河从弗罗茨瓦夫城中穿过。据不完全统计,城里有一百座桥,所以弗罗茨瓦夫也被称为“百桥之城”。弗罗茨瓦夫的广场位于古城中心,是仅次于克拉科夫广场的波兰第二大广场,又是典型的彩色房子聚集地。古城的大部分景点都能从这里步行到达。老市政厅就在广场上。
在弗罗茨瓦夫街头,已经随处可见欧洲文化之都的海报。他们把一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红餐厅改成了欧洲文化之都的大本营,在这里,既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也是市民的餐厅、展馆,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文化活动的最新资讯。
在弗罗茨瓦夫的最后一天,一鼓作气爬上了圣伊丽莎白教堂83米高的塔楼(原高100多米,16世纪时损于冰雹),狭窄的旋转楼梯爬到让人窒息,当然,楼顶的风景也美得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