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肆无忌惮,各种技术上的防范都是有必要的,但也终究是有限的。筑起法律篱笆,擎起法律之剑,震慑和遏制不法行为,才是根本之策。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人民日报昨天报道: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
这项数据出自去年7月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尽管是“过气”的调查数据,但是经人民日报再次聚焦,仍然引起网友强烈关注。网易网友的跟帖数超过4万,很多网友的忧虑集中在信息被泄露却无从追查,更谈不上惩治。
不可否认,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大都被泄露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公众有强烈的愿望要求改变这一状况。身份信息被泄露的危害性不用多说,仅2015年,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约124元。
快递实名制推出引来网友的关注,专家也重点对这一规定进行了建议。不过,个人信息被泄露堪称多方位的,泄露的过程中也是“裂变”式的。防范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单单要盯紧某一个行业或领域,更要以法治的思维进行“全控制”。
去年7月6日,《网络安全法(草案)》对外公布,草案提出,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网络运营者对其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处10倍违法所得罚款。”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透露,《网络安全法》正在推进中。这部法律对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争朝夕、抓紧出台,是公众的愿望。
2015年6月消息,日本养老金系统遭网络攻击,上百万份个人信息泄露,引来关注。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技术上的补漏、升级责无旁贷,然而,当其遭泄之后,泄露者的责任如何认定,对其如何惩治,是同样重要的课题。问题是,这方面,我们长期处于空白,就连“公民个人信息”的含义也是去年《网络安全法(草案)》公布时才得以明确。
当然,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早有法律条文,但是一直分散于多部法律中。拥有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是急中之急。在《网络安全法》之外,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呼声也很高。
面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肆无忌惮,各种技术上的防范都是有必要的,但也终究是有限的。筑起法律篱笆,擎起法律之剑,震慑和遏制不法行为,才是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