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3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一则拉美特色的婚姻寓言
  《背叛》
  [巴西]保罗·柯艾略 著
  新星出版社
  2016年3月

  很多以“爱”为名的性行为,看重的是求欢的刺激快感,而不是任何恒久意义上、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果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展现了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追寻,那么,柯艾略的近作《背叛》则探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单位,成了柯艾略的写作对象。31岁的记者琳达,有点类似《革命之路》的爱普莉,中年危机已现端倪,生活越来越陈腐无趣。这样的故事必然落在生活的实地,琳达的出轨与回归,绝无可能像牧羊少年那样风一般地自由不羁。因此当《背叛》在2014年于国外首次出版,虽然保持了柯艾略作品的畅销强势,但读者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喜欢的人不吝赞美,而不喜欢的却对其大异从前、过于现实的描述多有指摘。

  在我看来,《背叛》虽然是现实题材,和柯艾略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但仍然和其他作品一样,或多或少保留了柯艾略的特色,亦即马尔克斯所说的“充满预兆、民间疗法、感应、迷信的世界”,难怪柯艾略被誉为“唯一能够与马尔克斯比肩,拥有最多读者的拉美作家”。

  “每一个早晨,当我睁开眼睛,面对在他人看来是‘崭新的一天’的时候,总是想重新闭上双眼,继续蜷在被窝里,可还是得爬起来。”《背叛》如此开头。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厌倦了生活,想要让自己“蜷在被窝里”。婚姻有所谓的“七年之痒”,一天又一天,日子差不多,彼此越来越麻木,完美无缺的老公和乖巧可爱的儿子,如何能阻挡得住“琳达”们偷偷长草了的心?记者琳达去采访政治家雅各布,少年时的旧情复燃,两个身陷中年危机的男女上演了一场场堪比《五十度灰》的激情戏码,这样的故事有何新鲜?演员会轮换,而剧情总相似。

  我们生活在一个性随便、承诺泛滥和背叛流行的社会里,永恒爱情的观念在今天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无论琳达的婚外情多么热烈,它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故事的其余主题来自于扉页之间散落的金句。比如,雅各布对琳达说,“恰恰是这些不存在的问题,正在把你一点点掏空,让你没有了激情”,而琳达回应,“受伤的心灵之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默契”。琳达对生活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句子表达:“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开始戴上面具,掩饰所有的不安和纠结。浸润了时光,这些面具逐渐长在我们脸上,再也无法摘下。”尤其是琳达的丈夫,他的表现像是一个局外的观察者,仿佛担当了类似告解牧师的角色。他和妻子谈论《弗兰肯斯坦》和《变身怪医》,他说:“我们的生活中,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控制,不让心里的那个怪物从巢穴里出来。”这些句子非常直白,甚至打乱了故事的节奏,迫使你必须跟着作者的引导去思考。柯艾略坚持要这么做,或许是他太过清楚爱情和罪恶的联系,很多以“爱”为名的性行为,看重的是求欢的刺激快感,而不是任何恒久意义上、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是对生活本身的最大背叛。

  《背叛》融哲思、宗教、寓言于一体,而这一切源于拉丁美洲的文化信仰,就像牧羊少年曾经说过的,“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卸的义务”,那也是马尔克斯所说的那个“极富拉丁美洲特色的世界”。林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