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的心里还不是完全绝望的生活,我们的人生还不是万劫不复的命运。
这本书,是一位妈妈陪孩子在美国上幼儿园大班的日记,但它又绝对不是日记那么简单的文体,而是负载着对生活、人生的状态、意义的不断反思,负载着地球另一边那个国度大量的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颇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很自在,很快乐,很有爱,这是整书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作者和她的儿子在美国真实生活的再现。正如作者后记所言,“淡淡的,暖暖的,就像加州的阳光一样”,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具备的状态,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作者讲述的重点虽然是儿子巴克在美国上幼儿园大班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成长和对那一方水土、人文的融入,但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的匠心:“在这琐碎、简明而真诚的文字中,我从另一个维度体味了美国教育中的尊重、教养与自由……”(孟非推荐语)。虽然作者的文字“诚实简白,不惊动生活,不安插深意和目的”(著名作家王开岭推荐语),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忍不住要反观现实,反观我们切身活着的这个当下。
我们当下的中国社会最缺什么?易中天说得精准,最缺底线。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在我们周围,奇怪的人和事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正常的、不奇怪的反倒变成了怪人怪事。为什么,因为都突破底线了,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了。
所以,《第一学期》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仿佛在提醒我们要从头学起,重新来过。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的心里还不是完全绝望的生活,我们的人生还不是万劫不复的命运。而我们的民族,也从来都是有底线的。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在《第一学期》中,大量关于美国社会、教育、文化、政策的小贴士,读起来很有意思,也能带给我们许多关于生活、社会、未来的启示。
全书以周为时间单位,满怀诚恳和爱意,描述着一对母子在美国生活的流水账,但在这流水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幅从容、恬适、明亮的生活画面,看到了本来我们也应该拥有的那种自然、亲切、自在生活的本来面目;在这些画面的映照下,更看到我们本初的生活却已化作波光留影,遁迹远去的怅然若失,更多的是向往。
这里说的向往,当然不是家家都要移民去美国、新西兰或者法国,而是一种自省和呼喊(或曰呐喊)吧!是时候了,是该让我们游移不定的心灵元神归位,认清生活本初面目并身体力行的时候了,从而也让我们已违逆浮漾多年的社会沉潜下来,还原真正和谐、从善如流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