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军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5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中俄合作开启重型直升机计划
畅想升级后的米-26
  1
  2

  1 米-26直升机是世界上最重的现役直升机

  2 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米-26重型直升机将三一重工挖掘机吊上坝顶

  近日,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透露,中俄准备就合作开发重型直升机签署最终协议。根据协议,中俄将合作制造一系列直升机,而重型直升机将是其中的重点。罗戈津还特别提到,俄方已经向中方表明,今天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已经有能力制造用于中俄合作新型直升机的发动机。其实在去年就传出消息,俄罗斯拟对米-26“光环”重型运输直升机实施现代化升级计划,那么新的米-26将会是什么样呢?

  米-26的“不老传说”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米-26有不俗表现,它不仅向灾区投送了无数军人和救援人员、重型建筑装备、大型设备和材料,而且大批疏散了灾民。

  米-26于1977年12月4日首飞成功,1985年全面投入使用。米-26采用8叶单旋翼加尾桨布局,装备2台D-136涡轴发动机,总功率达2万马力。由于采用了发动机负载分配系统,在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时仍能维持飞行,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设计。总体布局上米-26与米-6相似,但体型更大,其尾桨直径和推力就与MD500轻型直升机相当。

  米-26是苏联时代快速机动战役理论的直接产物,虽然它的民用用途也在考虑之内,但军事需求的优先级显然更高。苏联军方认为,大型野战机场通常不能设置在前沿,通过安-22或伊尔-76运送到战区的人员和装备,要向前线机动,还需跨越最后这段500~700千米的航程,而这样一段航程,恰恰是重型运输直升机最能发挥效力的舞台。

  重型直升机对机场设施要求很低,快速抢修的前沿简易机场就能使用。这样一来,大量人员和重型装备就可以快速抵达战场前沿,保证前沿人员装备规模和火力强度足以“压倒对手”。苏联军方还特别强调战役突破-扩大理念,要求在大规模战役中一旦实现局部突破,就必须向突破口快速投入大量人员及装备,确保突破成果得以扩大,这一理念同样对重型运输直升机提出了更高要求。

  米-26到底有多大?

  苏联重型直升机的设计指标基本与固定翼战术运输机规格一致。1960年投产的米-6外形尺寸与20吨级的安东诺夫安-8和安-12运输机接近,载重量达12吨,与安-8/12相当。苏联最初希望米-6能运载60名全副武装的空降兵,或一辆BTR-152装甲人员输送车,或是火炮牵引车及火炮。反观美国当时的固定翼运输机与运输直升机,似乎就没有那样好的匹配性。C-130“大力神”货舱容积为127.4立方米,载重20吨,但C-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货舱容积仅为41.7立方米,载重量最大仅为9吨。

  米-26的研制与苏联军方所秉承的战役理论同样密不可分。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军方要求研制一种能够在500~700千米内快速运输15~20吨载荷的重型运输直升机,这一要求与美国C-130的设计目的类似,最终的米-26载荷能力也与C-130相仿。

  米-26货舱空间要求比米-6增加一倍,要成为世界上最大且最快的运输直升机。苏联军方要求米-26能够运输13吨级的两栖装甲人员输送车和机动式弹道导弹,作为军用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的补充。米-26直升机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量产型运输直升机。

  畅想升级后的米-26

  冷战已成历史,世界形势完全变了,米-26似乎失去了生存空间。但现实告诉我们,重型运输直升机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化特征明显,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都呈现不均衡特征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米-26有着更多现实意义。

  新闻纪录片中,我们曾无数次看到电力或通信行业的工作人员,抑或是武警官兵,艰难地以肩膀抗着沉重的线杆甚至是钢铁塔架部件沿着山麓前行,在钦佩他们不畏艰险精神的同时,笔者也在想,通过重型运输直升机的装备和应用,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笔者期待的米-26的现代化升级将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航电系统,配备玻璃化座舱,减轻飞行员操作负荷,这对于强调民用的多功能直升机尤为重要,中国近年在航电领域的进步较为显著,这一方面两国有很好的合作潜力。

  其次是发动机和旋翼系统的升级,俄罗斯在大功率直升机涡轴发动机领域素来有雄厚的基础和经验,米-26使用的D-136单台功率超过1.1万马力,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差距较大,目前国产涡轴-8系列功率不超过2000马力,如果有相应的资源投入,俄罗斯完全可能对D-136改进升级,开发出更适合未来重型直升机使用的动力系统,至于新型旋翼系统,中国也可以凭借近年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俄方合作,开发出效率和可靠性更好的旋翼系统。

  第三是机体外形和结构的改进,这要求采用新型材料,实现外形的气动优化和结构减重,这一领域中俄仍有不小的合作空间。

  王亚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