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6版:行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又见《乡土》
  《扬州古巷风情》
  王喜根 著
  广陵书社

  文/俞律

  王喜根是扬州人,我也是扬州人,虽然我们的年龄相差很大,他的少年时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我还要早得多,我的少年时代在上世纪的30年代。

  上世纪30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扬州虽然相距三十年,其间又经历了战争与毁灭,但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似乎并没有历经沧桑而彻底改头换面,非物质文化仍在相继。五六十年代,扬州一带小商小贩、私营业主仍然相当活跃,各行各业的活动形式和技能内涵正是非物质文化的世代相传的主要载体。具体说,王喜根创作的《扬州古巷风情》,绝大部分介绍的就是这些载体。

  我七岁开始进入坐落在扬州牛肉巷的城西小学,开学第一天发课本,除了《国文》《算术》《公民》,还有一本《乡土》。这《乡土》的内容自然是扬州的乡土文化,如今相隔八十多年,其内容自不能详记,而可以肯定的是,书中的所述乃是扬州的历史、地理、景物、风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当时我刚刚接触书本,最感兴趣的就是《乡土》,而课本以外我所见到的就是具体的乡土风俗:随祖父上澡堂、上茶馆、听说书;看祖父捧着烟袋呼呼地吸水烟,家门口时时有补锅、修伞、换铜勺铲子、卖五香烂蚕豆、五香兔肉等等的叫卖;半夜里倒马桶和送水车的叫声,祖母和牌友打纸牌,儿孙辈玩的“下逍遥”……

  人老了会滋生怀旧情绪,我读《扬州古巷风情》就像当年初读《乡土》一样兴趣盎然,乡愁乡韵扑面而来。不过,这本书的功能不仅是供过来人享受怀旧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没有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们,了解曾长期存在过的非物质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的重要作用,就像看历史题材的电影,你必然不会忘记那些在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历史人物早已逝去,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会死的,即使暂时消失了,又何尝不可以认真继承其艺术的精华,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呢!

  如今这些扬州乡土的具体内容已经基本或正在逐渐消失,而这些行将消失的正是扬州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在扬州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何止数十年,至少也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古人编写的历史小说和笔记之中,就有类似这样的古人生活内容。这一段长期传承下来的遗产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本书称得上是扬州文化历史的乡土读本。

  上世纪末,南京曾编写过《可爱的南京》丛书,我曾为之撰稿。其实,我胸中还有一部《可爱的扬州》,而王喜根这本书恰恰是我希望读到的那个《可爱的扬州》。

  《扬州古巷风情》的语言也是属于扬州的。扬州话是很好听的,不仅音调寓刚于柔,而且词汇丰富,如果你听过王少堂说书,必然会为扬州话的精彩叫绝,王喜根书中语言就内含这种扬州精彩,扬州人读了会倍感亲切。这本书插图也有特色,寓真实于漫画之中,艺术地再现过去的扬州风貌,图文相得益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