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8版:行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方言,我们的隐秘家园

  文/谢雪梅

  一次聚会,向前同事介绍新同事,我不无歆羡地说:“他跟老前辈钱惕明学太极,拳打得可好啦。”“噢,摸死蟹阿。”前同事蹦出一句常州话来,辅以双手的左推右转。一片轻松的笑声溅起,常州人都感觉到了这句方言用在此处的新鲜劲儿。

  那次我有幸跟随艺术家周俊炜等,加入了中央美院欧洲考察之旅。在欧洲街头,跟常州3位艺术家说起常州话,那感觉真是惬意。异国突闻常州方言,惊为知己乡人的亲切与喜悦;因外语不佳,在博物馆乃至街头问路,有人从容淡定地用常州方言与老外交流,居然没有障碍地做到了——事实上,应该是一脸真切的神情以及手舞足蹈是人类的万能语言吧。

  那次在办公室给父亲打电话,说起了方言。年长于我的同事感叹,你这样的常州话就应该多说,他这位地道的常州人,遗憾于听到的地道的常州话越来越少了。

  人到中年,我的感慨自然也深。记得初入职场时,从农门“跃”入吃商品粮的行列,急着要甩掉自己一身的土腥气,加之又是主持人,一时间对自己满口的武进乡下话深恶痛绝,恨不得彻底遗忘了才好;因更迷恋文字,后来我还是到了报社。当年好不容易练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也就慢慢丢了。

  多年后,我幡然醒悟,普通话再迟也学得好,可是,一度让我自卑得想要抛弃的方言,凝结母语亲情信息的方言,想要再让孩子捡起,已十分困难了。“炒蚕豆,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斗。”偶尔鼓励上高中的女儿学说常州话,她冒出仅会的几句,生疏得像幼儿园牙牙学语的孩子。

  方言是身份是通行证是根。有它,一个人就多了一个家园。现在我感觉一个人如果只会说普通话,就少了一份神秘,少了一个娘家,少了一个源头。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中,它的煞根,绝倒,玄妙,非此文化语境中人,难以心领神会。

  在异国他乡,三五好友,热热络络地说一口方言,那份舒坦就像被面包蛋糕三明治统治了多日的中国胃,终于尝到了中国餐后的贴心贴肺;那份享受就像海外华人,泡上一杯家乡的新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轻啜一口,幽香四溢——所谓乡音乡色乡情乡愁是也。

  欧洲的博物馆中有不少关于“巴别塔”的杰作。据《圣经》记载,人类曾经使用同一种语言,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样,这座通天塔就未能建成,人们也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既然上帝赋予了不同国别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我们这么丰富的语言,我们何不好好珍惜。设想假如地球上的人类都操持着同一种语言,一“耳”了然,一听即懂,人类又是如何单调无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