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0版:行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藏书楼叹

  文/周伟

  嘉业藏书楼,是每位去南浔的人必到之处。

  藏书楼建于1920至1924年,采用四合院造型,中间是敞亮的天井,四周的每一个廊柱都是空心的,便于雨天排水。窗棂是“嘉业藏书楼”透雕,显示出建造者的不惜工本。

  楼主刘承干是刘镛的孙子,辛亥革命后,大批古籍流散,他乘机大量购书,“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还有大量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

  然而,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南浔在当时是民族资本主义最繁盛的地方,刘承干在如此浓郁的商业氛围中建如此规模的藏书楼,目的何在?

  南浔地盘不大,却有密集的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究其成因,都是炫耀财富的产物。南浔人用动物给当地富豪定位: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4象8牛72黄金狗”。南浔鼎盛于明万历至清中期,其后便每况愈下,这些园林大多建于鼎盛期之后,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提示曾经的富足。

  不幸的是,藏书楼延续的是南浔炫富的风气。

  何以见得?

  藏书楼包裹在一个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之中,其气势就足以令普通读者怯步。试想,一个衣衫褴褛的读书人怎么穿过花园中错综交叉的小径,再步入金碧辉煌的藏书楼?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后,中国正经历从社会制度到精神价值的巨变。新政体、新文化方兴之际,建一座公共图书馆恰逢其时。以读书人对天下事的关心,刘承干不至于没听说天下发生的巨变吧?但他仍把藏书楼定位于收藏、印制古籍,以一种高深莫测的文人雅趣拒人于千里之外。

  价值观的偏差导致了决策的失误,而决策失误的直接后果就是入不敷出。到1951年刘承干将藏书楼捐给政府时,楼中藏书仅剩区区11万册。他不得不感慨: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现存“宋四史斋”里,《史记》《前汉》《后汉》和《三国志》的木刻雕版汗牛充栋,只要想到它们出现的年代,我们就能觉出其中的讽刺意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清末代皇帝溥仪所提“钦若嘉业”金匾。藏书楼建成时,末代皇帝早已退位,而湖州是湖笔的产地,书法家大有人在,千里迢迢去请溥仪的“御笔”,又以金匾装帧,高悬于堂,令人哑然。

  云南腾冲地区有个和顺村,我去那里参观过,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图书馆。该图书馆始创于1926年,与嘉业藏书楼年代相仿。那是间普通的小屋,书籍、杂志陈列架上,还有一台电脑供村民上网。别看不起眼,它却是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开放至今,每天都有村民前来阅读、上网。和顺村还办了中国最早的乡村杂志(1928年创办),除文革动乱外每年一期,发行数量寥寥,村民们却以文章上了杂志为荣。

  反观嘉业藏书楼,既不是大众阅览场所,又不是书商经营之地,办不下去是迟早的事,唯留一声声叹息于今日空旷的回廊之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