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7版:读步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艺术背面沾满世俗的尘埃

  《八卦艺术史》

  祺四 著

  鹭江出版社 2014年12月

  所谓八卦,按照现在的理解,当指那些非正式的小道消息,许多时候又特指某些人的情感生活。八卦艺术史,顾名思义,自然是打捞艺术界的那些尘封的情感绯闻。不过,这并不表明本书就是信口开河,捕风捉影。

  相反,本书作者祺四自初中起便开始学习西方艺术史,并研读至今。在她的笔下,横跨千年西方历史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逞勇好斗的卡拉瓦乔、为爱痴狂的贝尼尼、坚守“好女不过百”信条的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

  既然是写艺术史,那就不妨从艺术角色谈起。阿特米西亚是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师奥拉其奥·简提列斯基的女儿。父亲原本倾尽所有培养女儿,指望有一天女儿凭借婚嫁飞黄腾达,跃入豪门,结果阿特米西亚被父亲请来的老师塔西玷污。梦碎之后的阿特米西亚被父亲草草嫁给了一个不入流的小画家,离开了罗马但来到了另一个艺术天堂——佛罗伦萨。因为阿特米西亚曾不惧身败名裂,坚持打那场被玷污的官司而导致自己在罗马包括佛罗伦萨家喻户晓,这也使得原本足不出户、有着绘画天才的阿特米西亚有机会公开露面,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呈现给更多人。历经挫折后,阿特米西亚的作品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她17岁时画的《苏珊娜与长老》还略含少女的羞涩,那么经历丑闻之后的《朱迪斯与何洛芬尼》则融入了阿特米西亚对仇人的愤恨。艺术,其实就是一种被抽象化的经历。

  诗人拜伦曾给无数读者以无限美好的想象,真实的拜伦并非如此。出生在一个父母放荡不羁家庭的诗人拜伦,虽然才情四溢,但成年后继承了父母的“光荣传统”,艳遇不断,声名狼藉。为此,本书还用一幅复杂的关系图,勾勒了与拜伦关系暧昧的10个对象。

  相较于欧洲贵族和艺术界情感世界的荒唐与混乱,拜伦充其量只是代表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莎士比亚与拜伦有着高度的类似,他亦经常凭借自己的才情四处“猎艳”。所不同的是,当得知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在11岁时去世后,莎士比亚深受打击,并“把这份丧子之痛孕化成了灵感源泉,笔下有许多这段经历的影子。最著名的应当就是《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和喜剧《第十二夜》”。

  本书说的是八卦,许多内容看起来还很“狗血”,但这本来就是历史的真相,只是因为我们缺乏了解。

  在我们的语境里,长久以来被“文如其人”的惯性思维所左右,在此思维下,历史上的那些艺术家往往会被道德化、理想化,不知不觉中,把艺术成就折算成道德高度。并不排除历史上确实存在“德艺双馨”的楷模,也不能排除许多艺术家本身就是绯闻缠身。更何况,长久以来,同样的绯闻,发生在一般人身上可能遭人唾弃,发生在艺术家这样的名人身上时却会变为美谈,远的如唐伯虎,近的如齐白石。如果以本书八卦风格去打捞一些历史上的那些艺术家,想必也会有惊人的收获。

  如此一来,又涉及另一个话题,那便是艺术家或名人是不是比常人更能产生绯闻?从物质角度看,名人有这样的条件,面临的诱惑可能更多。从社会角度看,名人往往受万众瞩目,绯闻往往具有放大效应,同样的情况若放在一般人身上很可能难引人注意。这也意味着,名人的世俗部分同样可能被放大。

  艺术往往给人以震撼,但艺术也会沾染世俗的尘埃,否则艺术就没有植根土壤深处、引发公众共鸣的根须。问题往往在这里,公众习惯将艺术家等名人置于道德的高台,艺术家和名人却又渴望拥有世俗的一面。到底是公众太不近人情,还是艺术家和名人太过矫情,这或是我们合上这本以打探西方艺术界八卦历史为快的书籍后,最应深思的问题。禾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