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亦同
“北到漠河,南到曾母暗沙”——这是我们自小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有关祖国疆域的知识。“漠河”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地名,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我,终于在前年夏天同老伴一起偿还夙愿。那天,将闪烁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北极村最北处的那个“北极点”:一座通体白色、向阳面用蓝底红字书写着“北纬 53’29”52”’58/中国北极点”字样的金属地标,紧紧地握在了手里!
这个万里神州最高纬度的地理标志,呈金字塔状,边缘长度不足一米,塔尖因无数人的摸触,漆皮剥落,露出了金属的光泽。在它的上方,高耸着一尊十多米高的白色雕塑,远远看去像两只白天鹅昂首相向,伸长的颈项和夸张变形的姿态在空中划出了优美的曲线。导游告诉我,这是一个甲骨文的“北”字,它古老又清晰地展示着这片紧贴着黑龙江、北国最边远的华夏福地的文化之根与源远流长。
雕塑下方的大理石地面上,以“北极点”为顶端,向南伸延和扩展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地图上标出了首都和各大城市的方位以及它们同“北极点”之间的距离。来自南京的我们特地找到“南京”,站在其上合影留念。我手指着脚下的“2388km”,大声读出这个穿越了山山水水的公里数,一种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是的,为了到达这里,我们做过不少功课,也感同身受了旅途的迢遥和风光的无限。但踏上最后一程通向“最北点”的参观路线时,还是被一处处更耐人寻味的“奇境”所吸引了!首先是铺设在旷野上的一条条原木走廊,它们以无数个“北”字的造型,齐头并肩,扛天接地,逶迤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犹如一支又一支排列整齐的仪仗队,在松杉耸翠、白桦挺秀、野花璀璨如繁星的青山绿水间,夹道欢迎游客,提醒着人们:“向北,向北,前面就是北极点!”
其次是途经一处名叫《金鸡之冠》的大型群雕广场。四座浮雕着神州山水和历史人文图案的花岗岩碑柱,条屏似的展开在圆形广场的北沿,将广场正中一尊造型奇特、气势非凡的主雕塑,烘托和映衬得格外高大轩昂——那是一方以青铜铸造的长宽六米的“龙玺”,被四根饰有水纹的巨柱托起在一望如洗的天空,巨玺底部有阴纹篆刻“金鸡之冠”,同样的四个篆字又以白底红字,迭印在龙玺下方的地面上,更加耀眼。广场前有块黑色大理石,以金色铭文介绍巨型铜雕的来历和寓意:“万里疆域,雄鸡高昂,极冠之顶,蕴育熙光……”原来,它寄托炎黄子孙对这片“黑水右岸,耀神州北极辉煌”之地的美好祝福;还是天下最大的“錾印之王”,在礼器之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是围绕着“北极点”金字塔、天鹅形状的最北处标志碑,像众星拱月似的遍布在最北原野上的人文景观“汉字群落”。导游说,这些汉字出自历史上的大家手笔,无一字无来处,从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直至当代,有九十九个之多。仅仅是匆匆走过,我就看到了王羲之、欧阳洵、八大山人笔下的“北”字;还有汉字始祖,上古时期空前绝后的甲骨文,也在这里留下各种不同的写法。 更难得的是,展示这些汉字的载体多为粗砺的巨石或中石,也有宽大的木牌和精心铸造的金属铸件。它们形状各异,体例有别,像一个神奇的大家族,因为血浓于水的召唤,从辽阔国度跋山涉水而来。它们不计年齿、不问出身,不分高下,不论亲疏,全都捧托着一个鲜明醒目的“北”字——仿佛是一个接头暗号,又像一篇鸿篇巨制,以地理方位为表、以历史文化为本,将我们带进了这块“神州极地”……
至此,我才领悟:“北”不仅是一种标志空间的方位,它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投影、一个民族的文化情怀;更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美好体验。正因如此,我和老伴——两个“七零后”的老学生,终于能站在脚下这颗蓝色星球的北半球上,面对我们雄鸡形国土,以主人公的姿态说:“我们找到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