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皓
北洋水师产生于晚清,清朝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好像是非常非常的遥远,但那时就有了大军舰,让我好奇得不得了。
叫我真实感受到清朝离着我们并不遥远的,是个叫作马小辫的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常到鼓楼那一带玩,那里有个老头教人摔跤,徒子徒孙一大堆,七八十岁了身手依然矫健,这人就是马小辫。此人最大的特征是脑后留着根猪尾巴一样的小辫子。我有次好奇地问他,你脑后留的是什么?他说是辫子。我更好奇了,问,男人还留辫子啊?他笑了说,这是前清的东西,那时男人都留的。那你为什么现在还留着?他只说了三个字,习惯了。感觉的真实莫过于形象,都进入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了,而清朝的一个人,就实实在在地站在我的面前,清朝离着我们其实并不很远。由马小辫这个人,又想到了北洋水师所处的那个晚清时代,仔细想想,其实距那时不过七八十年的工夫罢了。
七八十年,还是远了点。一九三七年应该离着那时的我更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人攻占南京后我奶奶带着我叔叔躲在中央大学的难民区里,一个多月后稍事消停了,有天我奶奶偷偷跑回来在自己家的井栏边淘米,有人敲门,我奶奶并没有在意,说了声:“大门插着你是怎么进来的?”话音才了院门就被推开了,进来了七八个持枪提刀的日本人。我奶奶见了拔腿就跑。好在那时南京的房子家家都有后门,而且家家相通,巷道连着巷道,穿进去就像进了迷宫,经常莫名其妙地能从很远的另外一条街里跑出来……那天我奶奶就这么跑了,跑了以后不一会儿就又担心日本人会不会烧了我家的房子,接着的担心就更现实,逃跑时丢在井边的一篮子米,那可是难民区里好多人凑出来的,等于就是这些人的命!即便日本人不把它糟蹋了,也怕被麻雀儿吃了。于是就有个叫冯老八的老邻居,自告奋勇地要去看一看,有可能就把那篮子米再拎回来。仗着对后门巷道的熟悉,冯老八又来到了我家第四进的后院里向第三进偷窥,看见那些日本人正在房里屋外进进出出,看着门头上的砖雕和画栋雕梁,并没有烧房子。可是冯老八的偷窥,日本人本能地觉察到了,用日语问了声,冯老八慌了,慌不择路拔腿而逃跑进了一条长长的巷道,被日本人追过来一枪,便就永远地躺在了那里。
那次,房子还在那里,米也还在那里,冯老八的一条命却永远地丢在了那里。
我奶奶无意中给我讲这故事时,离着一九三七年也就二十个年头,的确是并不久远的。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溯源追根,却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的。那次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从此台湾、澎湖包括钓鱼岛被日本割占了去。从此,中日关系的历史,也就翻开了血淋淋的一页……
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远了近了,感觉而已,记忆而已,它的内容却又因人的、民族的感受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记忆……我写过的一本书,就是反映这场中日甲午战争的,它应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记忆。
现在这本书以《北洋水师》为名,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了。
北洋水师这支曾经亚洲第一,威风赫赫的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毁于一旦,为什么?这太叫以后的中国人沉思良久了……
假如现在中国的舰队再在海上与日本舰队相遇,虽然第一点想到的,还是和为贵的好,但紧接着第二点想到的就是,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那个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