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这怨那不如拼自己 6月10日 人民日报
世界杯马上要到了。假如有人突发奇想,给国际足联提个建议:干脆别踢了,太劳民伤财,把每个国家球队的球星名单统计一下,谁的球星多、名气大,就把大力神杯发给他,这多省事!
人民日报一评
真有这样的人,将会受到全世界球迷的嘲笑。
可是换个场合,比如找工作,犯这种谬误的大学毕业生还真不少。一说就业,喜欢先盘点自己的所谓现实条件:爹不是执行官、妈不是董事长、学校不是清华北大;然后背上一大串儿名词,什么“上升通道狭窄”“拼脸时代”“阶层固化”;最后发一声感慨:不公啊,我奋斗了15年才能跟你平等地喝一杯咖啡……
在我看来,这些同学盘点这资源、那资源,唯独忘记了一个重要资源:自己。或者说,把外在资源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轻了。到底是起跑线的原因,还是拿这个做借口,为自己不够努力开脱呢?
网友声音
@茄萌萌:站着说话不腰疼。究竟是没努力就开始抱怨呢,还是努力了以后看到的只是不平等的竞争而抱怨呢?我认为更多是后者。
现代快报再评
励志的文字总能让人昂扬向上,但评论拿世界杯来作“引子”却并不恰当。这让人可耻地联想到国足。
怨这怨那,并不一定放弃拼搏。可能有人怨天尤人,但更多人是且怨且拼,因为不拼不行,不拼不能生存。拼是“尽人事”,但我们不能因强调拼博,就否认现实中的不公平与不公正,就要“听天命”,就要认同社会不公的合理性。某种意义上说,对“天命”的抱怨与批评,不仅是对命运的反抗,也是在表达改革的诉求,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尽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