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起,红梅街道北环社区128幢居民楼率先启动“网格长”管理模式,25位“网格长”正式“上岗”,他们作为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区管理的监督员、社区信息采集员,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社区。据悉,此举措将在常州全面推广。陈燕 葛小林
当“网格长”并不容易
北环社区主任黄全珍告诉记者,社区网格化管理并不是新鲜事,不过北环社区在网格管理上加入自己的特点,将网格精细化,让社区管理服务覆盖面落实到每个家庭成员间。
北环社区共有128幢居民楼,如今被分成13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了一两个网格长,并由社工、志愿者与网格长对接。“某个孤老去世多日才被人发现,南京两个幼女饿死……这类新闻报道在让我们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社区管理中的漏洞和缺失,因此提出精细化的要求:25个网格长每月必须做到“六必访”和逢事“六必到”。例如,困难群众、独居老人、残疾家庭、失业人员、帮扶对象、流动党员必须上门寻访,而像社区有突发事件、邻里间出现矛盾、有居民困难病重、邻里守望互助时,网格长都必须到场了解居民的诉求和愿望,帮助居民做好低保、救助、老龄、就业和卫生计生等各项社区服务。“针对每个家庭,也都有一个档案包,老人、幼儿等都要特定备注。针对不同家庭,网格长和社工、志愿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黄主任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想当“网格长”并不那么简单。据黄主任介绍,现任“网格长”虽然是自我报名,可必须通过网格居民们的共同认可,也就是说,必须在网格内有人缘、有口碑,还要有协调处事的魄力。经过考核后,他们的联系方式会在网格公示牌公开,正式成为居民的代言人,成为社会管理的“眼睛”。
“官”小可责任不小
今年65岁的刘培芝,是6幢楼200多户居民的“楼道长”,她的大头像和联系方式贴在楼道公告牌上,今后43幢至47幢的居民,在社区管理上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需求,都可以直接找刘培芝商量。
刘培芝住在43幢,楼前楼后的邻居多半都熟悉。几年前,43幢有过楼道长,但是70多岁了准备“卸任”,找到刘阿姨希望她能接任。“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哪能管得了这么多居民啊”,刘阿姨告诉记者,但自从接下这活,刘阿姨还真爱上了。如今,社区正式任命她为“网格长”,一下子要管理4幢楼,这工作量还真不小。
“4幢楼有18个单元,每天楼上楼下要跑不少趟,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刘阿姨很乐观地说。而在她管理的网格里,有3位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是重点保护对象,有的没有自理能力,得每天送饭,都得把他们照顾好”。
刘阿姨的丈夫笑着说,自从刘阿姨当了“网格长”,“我们家的人都成了志愿者,居民要换个灯管,修个电路什么的,我们是有求必应。”
有着60年党龄的孙凤秀奶奶是配合“网格长”的志愿者,也是位治安巡逻员。记者了解到,这位80岁的老太太在北环社区可算是家喻户晓。可是在网格长选聘中,社区考虑到孙奶奶的年龄大了,楼上楼下跑动很不方便,这次孙奶奶没能入选“网格长”。但孙奶奶说,这并不影响她的积极性。“我不做网格长就做志愿者,一样可以为社区居民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