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睡觉前喜欢看电视,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家居氛围,混混沌沌地催眠,所以一到晚上十点,家里的电视机里就会放出一些家长里短的节目,念咒似的,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电视对我来说等于广播。也不晓得从哪天起,我竟然固执地锁定了本地台的一档中老年相亲节目,形式尽管俗套,主持人常常生拉硬扯地配对,但我却很喜欢听里面中老年人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听到得味的地方,我会破例延迟睡眠,侧耳听着,有时甚至还会坐起来看一段,看人世的种种起伏与伤痛:有掉泪的,有哀叹的,有苦笑的……生活的种种不得已压缩在几十分钟节目里,看得人触目又惊心,不禁越俎代庖暗暗追问:他们以后可怎么办?真不能细想!走着走着一抬头,人生的旅程变得短而又短,眼看踮着脚到了悬崖边上,还能怎么办?赶紧的!要星摘星,有梦圆梦,想干的赶紧干,想吃的赶紧吃,想去的地方赶紧去,想爱的人赶紧爱,不容迟疑!”在《熟年》的自序里,1983年出生的伊北恍然大悟。
小说里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中国传统家庭,虽然事业前景不错,但供职于杂志社的张春梅迫于赡养照顾老太太的需要,毅然当起了全职太太,当然也是全职护理;丈夫倪伟强身为大学教授,事业可谓一帆风顺,但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被动无奈的即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一个是自找的即与学生助理周琴的婚外情;女儿斯楠的叛逆令张春梅忍无可忍,但女儿那独有的洞察力有如“话外音”,令人醍醐灌顶;大叔倪伟民的一家除了儿媳外都还老实本分,其儿媳刘红艳作为外来户,其最大的困惑在于老家还有一个急需赡养的母亲;小姑倪伟贞是超级剩女,这也是老太太的最大心病,同时也隐含着未来的养老困局。
小说的主要焦点有两个,即养老和医疗,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老太太的健康影响到儿女三个家庭,成为故事矛盾发展的主要原点。医治老太太的昂贵医疗费,“轻松”将有车一族的倪伟强拉回了平民阶层。刘红艳母亲庆芬的身体虽无大恙,但由于身边缺乏子女照料,只能盼着一次次婚配,试图转嫁日益迫切的养老问题,仍未如愿。庆芬养老问题的所谓解决,最终只能寄望于倪伟民一家的道德觉醒。但谁又能保证不会重蹈老太太的覆辙呢?
养老已成为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严峻的社会难题。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而人口的老龄化将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劳动力缺失,社会负担加重,空巢现象加剧。本书所展现的,恰恰是即将来临的老龄社会对传统家庭所造成的巨大冲击。老太太的仙逝,并未使这个家庭哪怕暂时告别养老困局,紧接而来的却是家里顶梁柱倪伟强的轰然倒下,使得这个刚刚摆脱养老困局还来不及喘口气的家庭,再度陷入养老困局的混乱泥淖。
毫无疑问,养老这个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其纾解之策需要充分智慧和足够时间摸索尝试。也所以,作者最后只能无奈地将庆芬的养老问题敷衍地交给倪伟民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读完此书,我最感兴趣的当是,越来越迫切的养老问题对社会婚姻观念的影响力。
白头偕老,这个词司空见惯,但本书呈现的故事,却将这个词的内涵大大延伸。正因为对养老问题的深深顾虑,倪伟强、张春梅、刘红艳等人各自未雨绸缪。作为“话外音”的斯楠思想开放,面对父亲的出轨,依然清醒地提醒父亲,最终能伴其走向老龄的不会是那位聪明能干、漂亮干练的第三者。表面看来,这一切都有助于捍卫婚姻权益,但引子却是养老问题。
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建起了养老院,但受制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一社会形态并未为普通公众接受。
而越是这样,养老院越会在无形中被异化为一种检验子女孝道的道德标签。当然,另一个主因则是,绝大多数老人宁愿困在家里守着儿女团圆,也不愿被送往那些哪怕条件更好,更有助于缓解子女生活压力的专业场所。
理想化的婚恋观念当然包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如果养老问题在婚姻中所占比重“超载”,那么首当其冲的很可能是身体健康,毕竟找到一个身体健壮的配偶,更有助于自己的养老。尽管这样的结论我们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倘若养老问题继续恶化,假以时日,未来必定对社会婚恋观造成强大冲击。
虽然白头偕老与养老内涵总体接近,但前者偏重于个体的主观愿望,落脚点在于享受彼此牵手的幸福。相较而言,后者更像是应对生理机能变化的客观现实的一种被动救赎。倒是觉得,仅就婚姻与养老问题话题,仅仅顾及养老,并不利于婚姻幸福内涵的充分展现,比如本书故事中一嫁再嫁的庆芬。相反,守护婚姻,则可能为养老装上保险,比如经历出轨后迷途知返的倪伟强。 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