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该“活给谁看”? 2月12日 新京报 雨童
8年前,刘宁成家乡四川凉山某县的高考理科状元。可4年前大学毕业至今,他都没找到称心工作,后来沉迷网络,四处流浪。其父亲为此在电话中骂他“给整个县丢脸”。经报道后,这引发热议。
(2月11日《成都商报》)
新京报一评
其实刘宁的经历并不那么“耸人听闻”,类似的故事可能分布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城——在世俗评价体系中,学而优则有个好前途。而不少成绩优异者也会揣着“人中龙凤”心理:认为“我比他们有出息”,“我要光耀门楣”。可到了大学,他们就“沦落”为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于是陷入心理失衡。
对刘宁而言,生活本不该被别人框定,他可仰望星空,但也该脚踏实地,而不是颓靡度日,靠当网络游戏区里身后跟着一群虚拟喽啰的“大哥”,来寻找存在感。
网友声音
@八零九零玩时评:代际上升的代价是巨大的,寒门子弟的失意也许并不是个体悲剧,而是带着社会的悲情色彩。
@Rock-李-:区区状元,又如何?文凭只是打工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现代快报再评
新闻偏爱冲突性元素,当“理科状元”遭遇“流浪街头”时,故事就充满了张力,也为众多时评同行提供了言说的空间。不出所料,后续跟进的评论中,有的“伤仲永”,有的批评刘宁没有脚踏实地,有的批评他的父亲活给别人看,还有的归咎到教育的失败等。
报道中当事人的只言片语,刻画的只是抽线条的人生,而没有“设身处地”进入到当事人悲凉、无助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可能起伏,当事人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其中有个人、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不一而论。这个时候,当事人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或许还有心理辅导,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