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4年1月7日,影视大亨、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这个老人,使香港电影成为了“东方好莱坞”,创建了TVB,缔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辉煌史。这个老人,为内地、香港教育、医疗事业,捐款数十个亿。这个老人,曾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并被赐爵士头衔;中国政府将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位老人经历的百年,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上期回顾]
李翰祥成邵氏第一导演后,却打算跳槽,邵逸夫见劝阻不成,决定让他走。
就在邵逸夫准备网开一面、不再追究的时候,又有消息传来:李翰祥要带走凌波。凌波也确实打算跟李翰祥一起离开。对李导演的知遇之恩,她一直心怀感激。
邵逸夫见李翰祥不但自己要走,还要带走“邵氏”其他人,尤其是正当红的明星凌波,不由十分恼怒。他对邹文怀下了严命:无论如何也要留住凌波。邹文怀找到凌波,他知道用什么能够说服这个年轻的女子。他告诉凌波:“你年轻,哪里有前途就在哪里干。李导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跟着他错不了,我不留你。不过,你要跟他要十万块钱。他给你,你就跟他签合同,不给,就不签。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一家公司实力的考验。况且你现在已经是大牌明星了,身价远远不止这个价。”
邹文怀出这一着,源自他对李翰祥实力的了解,他知道李翰祥拿不出这些钱。凌波年轻,真的找李翰祥要十万块钱。李翰祥见他一手捧红的明星为了十万块钱不肯跟随他,勃然大怒,大骂凌波忘恩负义,并发狠说:“你不跟随我,我就捧别人。”
李翰祥要走,最高兴的自然是“电懋”老板陆运涛。李翰祥的理想是自己做老板,完全不受限制地实施自己的想法。陆运涛看明白了这一点,他不邀李翰祥加盟自己的公司,而是主动表示,可以由他旗下的联邦(台湾)公司出资协助李翰祥创办自己的公司,成全李翰祥自立门户的愿望。 在陆运涛的协助下,李翰祥的公司在台湾成立了,名为“国联影业公司”。
1963年,李翰祥离开“邵氏”,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也让邵逸夫大受打击。而接下来的1964年,更是一个多事之秋,发生了一系列变故。
首先是邵逸夫的长子邵维铭遭到绑架。邵维铭毕业后到新加坡,协助三伯父邵山客经营邵家在南洋方面的电影业务。1964年2月5日,邵维铭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遭绑架。邵山客立即致电香港的邵逸夫。
邵逸夫自然也焦急万分,但他久经沙场,仍能保持镇定。他分析,绑匪的目的无非是敲诈钱财。邵逸夫的猜测是对的,对方正是新加坡一帮黑道人物,目的是索取高额赎金。邵山客告诉邵逸夫:对方开价300万。
邵逸夫松了一口气。只要有价,事情就好商量。为了儿子的人身安全,他与三哥商量,最后决定不报警,答应绑匪要求。邵山客按绑匪指定的时间地点,将300万赎金如约送到。对方还算守信,见到钱,当下放了邵维铭。事情虽然很快解决了,却在邵逸夫心里留下了阴影。
绑架事件刚刚平息,香港电影界又出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彻底改变了香港电影业的格局。
香港电影界,好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邵氏公司的天下。但自从“电懋”公司成立以后,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邵村人经营的邵氏公司每况愈下,而“电懋”则蒸蒸日上。
此时,“电懋”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电懋”在香港的当家人钟启文辞职,转投他处。“电懋”的金字招牌、大牌编剧张爱玲去了北美。一时间,“电懋”的各种人才流失过半,使公司陷入困境。但“电懋”毕竟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陆运涛亲自担任“电懋”行政总裁,为公司注入大量资金,“电懋”拍摄的时装片在台湾还是很受欢迎的。
在这种情势下,邵逸夫与陆运涛,两个香港电影业巨头,终于坐到了一起,展开了谈判。陆运涛首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平共处,避免恶性竞争。邵逸夫细细思忖,分析两家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为避免这种局面,1964年3月5日,“邵氏”与“电懋”发表“君子协定”,内容是:今后不拉对方编剧、导演、演员或其他重要职员;不再闹双胞胎案;每一月或两月双方部门负责人以茶聚方式会面、交换意见……
这一“君子协定”对于邵逸夫来说,一方面,限制了一个强大对手的恶性竞争,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自己的许多竞争手段。李翰祥离开后,“邵氏”很长时间没拍出有轰动效果的影片,而陆运涛亲自执掌“电懋”之后,“电懋”正渐渐恢复元气。这让邵逸夫很有危机感。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君子协定”的前提下,与“电懋”竞争。
邵逸夫尚未想出好的办法,形势突变:陆运涛突然死亡。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邵氏”与“电懋”的对峙局面,也改变了香港电影业的格局。
事情的起因,源自第十一届亚洲电影节的举行。1964年6月,电影节在台北举行,邵逸夫和陆运涛都来参加了这次活动。电影节闭幕后,台湾有关部门组织与会代表在台湾观光。有两处可选,分别是台中和金门。如今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珍宝,当时都存放于台中雾峰“故宫”。陆运涛对文物兴趣浓厚,便带领“电懋”代表团乘飞机去了台中。
邵逸夫没有陆运涛那么浓厚的艺术家气质,作为商人的实用主义精神,这一次救了他。他了解到,金门是禁止参观的军事重地,那里有一些地下工厂和一些地下戏院,平时是无法进入的。邵逸夫说:“这种机会千载难逢,我当然去金门看看哦。”
就是这一不同的选择,造成了两人生死两重天的结局。1964年6月20日下午,陆运涛乘坐的班机在台中上空失事坠毁。机上52名乘客,5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这次事故夺去了陆运涛的生命,也将“电懋”推向灭亡之路。
“电懋”和“邵氏”一样,在管理制度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大权集于一个人身上。因为权力过度集中,陆运涛遇难,导致“电懋”内部一片混乱。陆运涛经管“电懋”,从未让家族的其他人插过手,他突然去世,陆家却没有兄弟或子侄可以接管,而这本是家族产业,没有落于旁人之手的道理。最后,由陆运涛的胞妹夫朱国良接过了“电懋”公司。
1965年,朱国良将“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但邵逸夫自陆运涛逝世,就不再将“电懋”当成对手了。1971年,朱国良停掉了国泰制片公司。至此,陆氏家族影业宣告结束。
事后,邵逸夫庆幸地说:“要是我和陆运涛同坐一架飞机,哪能还有命?”的确,如果当时邵逸夫也登上那架飞机,后来的香港电影史,怕要重新改写。如果陆运涛活至今日,香港电影业的格局也会是另外的样子。但是历史不能假设,陆运涛死了,“电懋”终在电影业销声匿迹,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在成全邵逸夫香港影坛霸主之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