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好书快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李翰祥成邵氏第一导演后打算跳槽
  耿晓星、韩梦泽 编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友情提供

  [内容简介]

  2014年1月7日,影视大亨、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这个老人,使香港电影成为了“东方好莱坞”,创建了TVB,缔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辉煌史。这个老人,为内地、香港教育、医疗事业,捐款数十个亿。这个老人,曾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并被赐爵士头衔;中国政府将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位老人经历的百年,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上期回顾]

  李翰祥为邵氏夺得多项大奖,但是电影只叫好不卖座,让邵逸夫紧张。

  面对“邵氏”的票房低谷,李翰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翰祥在想,拍一部什么电影,能扭转被动局面,带动公司走出低谷呢?李翰祥和邵逸夫、邹文怀等人反复探讨,决定再向黄梅戏要票房。找来找去,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为适宜。就在邵氏公司筹拍“梁祝”之际,他们的老对手“电懋”也在组织班子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眼见得“梁祝”就要成为双胞胎。

  事实上,两家关于“梁祝”的拍摄,是“电懋”动手在前。邵逸夫对李翰祥下了严命:赶在“电懋”前面,以最快的速度拍出“梁祝”。

  李翰祥考虑良久,决定祝英台一角由女演员乐蒂担任。乐蒂是有经验的老演员,且浓眉大眼,眉目清朗,在前边扮男儿身时不致令观众感觉别扭。梁山伯的人选,颇令李翰祥踌躇。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朝夕共处三年,要适当中性一些,才显得协调。但不男不女的男性形象,最令观众反感。后来,李翰祥从中国戏剧中受到启发,戏曲里的角色经常会有反串,电影里何不借鉴此经验,也来个反串呢?

  可是,去哪里找这样一位女演员呢?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一天,李翰祥在影城里急匆匆走着,一位女子从对面走来。这女子穿一袭红衣,长发披肩,从外形看,也极具女人味。但是,举手投足间,却都带着一股洒脱,李翰祥眼睛一亮,叫住这位女子:“凌波,你等一下。”

  这女子1960年来到邵氏公司,一开始只是幕后代唱,艺名“凌波”。凌波虽年轻,却有丰富的舞台经验。

  李翰祥问凌波:“我要拍一部电影,还缺一个主角,你愿不愿意演?”凌波激动得语无伦次,一个劲儿地点头:“当然,我愿意。”

  就这样,一部大戏的主角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担任了。“邵氏”上上下下,都对此议论纷纷,更炮制出许多李翰祥与凌波的花边新闻。这些空穴来风,却被邹文怀抓住,好好地利用了一把。他发挥自己的宣传天才,将李翰祥起用新人之举,配合拍摄花絮以及这些传闻,不断翻新炒作,使得一时间香港舆论界沸沸扬扬,言必称“梁祝”。

  “邵氏”倾其全力,李翰祥拿出一股狠劲,居然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杀青封镜了。此时,先于“邵氏”启动的“电懋”的“梁祝”,还在拍摄期间。“邵氏”的“梁祝”棋先一着,抢在“电懋”前面占领了市场,可算赢得第一步。

  “梁祝”公映以后,在市场上一路高歌,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烈追捧。初时,香港影院还放映其他电影,但“梁祝”上市后,迅速脱颖而出,将同期电影打得落花流水。“梁祝”不仅在港台火爆,还被凤凰电影公司将拷贝卖给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得以在中国内地上映,同样广受欢迎。

  直至此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双胞胎弟弟——“电懋”的“梁祝”,才姗姗来迟,进入市场。相较之下,“电懋”版梁祝无论从摄制水平,还是演员水准,都远逊于“邵氏”,受欢迎程度则更不能相提并论,票房成绩亦远远落在“邵氏”后面。

  李翰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不再是一个只获奖、不卖座的导演。最主要的是邵氏公司借此摆脱了票房低迷的尴尬局面,也不再徒有“获奖最多公司”之名,而无票房之实。只此一片,就让“邵氏”获得了巨大收益。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不仅让邵氏电影走出了低谷,重新赢得了观众与市场,为邵逸夫赚取了巨大利润,更因为凌波的走红给了邵逸夫一个很大的启示:只有层出不穷地培养新人,才不致使公司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也才能不断带给观众新鲜感。而只有保证了这些,才能保证邵氏电影王国长盛不衰。所以,邵逸夫准备花大力气,来培养自己门下的新人。凌波的走红告诉他,每一个新人都有着无限的潜力,花些本钱培养自己的人,比到处挖角成本低多了,且更为可靠。邵逸夫创办了“邵氏南国电影训练班”,集中培养新人。这个训练班成立以来,培养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大才子黄霑、歌唱家罗文都出自这。

  《梁山伯与祝英台》走红之后,李翰祥在“邵氏”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及。他是邵氏公司的第一导演,连邵逸夫也不得不听他几分。但当此之际,李翰祥却打起了跳槽的主意。

  邵氏公司看似气势不凡,但仍是一个中国式的传统公司。公司内部,实施的不是股份制,而是“老板制”。也就是说,公司一切都归老板所有,公司一切也由老板说了算,所有人员都是在给邵逸夫打工。这种制度的弊端,导致公司任何人都不会在公司里找到主人的感觉。无论是想法,还是待遇,在这里都受到一定的压制。而对于邵逸夫重金挖过来的导演,邵逸夫给他们开出的片酬是很高的。这种随意性较强的付薪方式,大约也让李翰祥心生不满。

  基于这种种原因,李翰祥心生去意,打算自己创业。李翰祥要走,邵逸夫自然不舍。但当此之际,邵逸夫弃诸多可以挽留李翰祥的方法不用,而是非常强硬地与李翰祥说到合同。

  当初,李翰祥与邵村人签了一份八年的合同,合同到期后,他又与邵逸夫续签了合同。见李翰祥要走,邵逸夫便拿出合同来,试图制约李翰祥。这一节,李翰祥事后回忆说:“我想离开‘邵氏’,邵逸夫并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说我要离开了,邵逸夫说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这种方法对付我。我就是吃软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干。”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是出于恼怒。他认为,当初是邵氏公司给了李翰祥出人头地的机会,捧红了他。如今羽翼丰满,就想远走高飞,这令邵逸夫心生不满,所以采用了比较强硬的态度。这一来反倒激怒了李翰祥。李翰祥下定决心:合约没有到期,即使毁约,也要离开。

  邵逸夫见来硬的不行,找到邹文怀,让他去劝说李翰祥。他还对邹文怀面授机宜,暗示他,可以答应李翰祥提高片酬。可是,李翰祥和邹文怀,与邵逸夫一起,是邵氏公司的铁三角,是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为了让二人死心塌地,邵逸夫时而冷落一个,重用另一个,时而反过来。所以,邹文怀受命前去劝说李翰祥,并无多少诚意,劝说并没多少效果。

  邵逸夫是一个商人,不可能不知道只有大幅增加片酬,才是留住李翰祥的办法。但是,他作为公司老板,须有全盘考虑。一个李翰祥尚不要紧,其余导演、演员如何安排?所以,邵逸夫见劝说不成,只得作罢,便对邹文怀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随他去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