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0”宣传日,无锡市急救中心昨天邀请了几位市民代表走近120,体验急救工作现状。昨天上午,记者和市民代表小陶来到无锡市急救中心101医院分站,共同体验120的工作。陆媛 文/摄
急救药箱有点沉
上午9:02,急救车接到调度指令,建筑路一小区有人在家中眩晕。不到1分钟,急救医生许晓明和两名伙伴迅速上了急救车,然后往目的地赶去,12分钟后到达患者家中。经了解,53岁的杨阿姨有高血压,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卧床两个多月。昨天一早上起来突然浑身冒冷汗,头晕目眩。许晓明问清基本情况后,给杨阿姨测量了血压和血糖,然后熟练地为她打了留置针头,“在车上输液,一颠簸普通针头容易扎破皮肤。”许晓明边忙边细心地关照家属,带上毛巾和塑料袋,“她吃了早饭,在车上可能会呕吐。”
杨阿姨不能起身,三名急救人员齐力把她平移到担架上,从2楼家中抬至楼下急救车上。一旁的市民代表小陶上前去帮忙,刚提起医生的药箱就不由得嘀咕了一句“好沉!”记者不信,上前试图单手拎药箱,结果没能成功,然后双手费了好大劲才勉强拎起。5分钟后,急救车抵达中医院,三名急救人员将患者抬下车送至急诊室,许晓明和急诊室医生交待完病情,办好相关手续才离去。
闪了腰也要抬患者下山
在回去的路上,许晓明显得有些庆幸,“刚刚那家住2楼,我们最怕碰到住在6楼、7楼又没有电梯,抬着一两百斤重的病人走楼梯,真的很困难。”许晓明说,去年夏天他闪了腰带病上班,正赶上有人在惠山锻炼身体时摔骨折。“我拎着药箱,司机和担架员抬着几十斤重的担架爬了半个多小时到山上。当时我的腰已经不能动,根本没办法将患者抬下山。幸好出警的110民警帮忙,我们几个人才将人抬下山。”
正说着,又接到调度指令,溪南新村有老人呼救。“医生你快来看看,老太有老年痴呆,今早起来神智不清。”抵达老人家中时,老人的家属十分焦急。许晓明仔细询问老人家属,老人有没有发烧,家属连称没有。但在听诊后他皱起眉头,“肺部痰很多。”测量体温后,竟然高达40.2度。在轻拍其背部后,老人开始呕吐,狭小的房间顿时充满异味,在旁体验急救工作的小陶本能地捂着鼻子往门外走。但许晓明丝毫没有显出厌恶的神情,“重度肺部感染,需要立即送医院急诊。”说完,他指导家属帮老人擦拭,并告诉他们,老人如果长期卧床,需要隔一小时拍背,帮助她吐出积痰。
数据说话
去年,1万多名昏迷患者、370例猝死病患、200多例临产孕妇以及26例气道梗阻老人在急救人员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自救互救指导。
急救人员心声
不怕辛苦,最怕挨打受委屈
101医院分站周边辐射众多居民区,出车量一直在各分站中居前列,最多时一天要出车30多趟,仅晚班就近20趟。“脏点累点辛苦点不怕,最怕挨打受委屈,碰到无理取闹的患者。”急救人员王利从事急救工作有6年多,他和同事们最怕醉酒发“酒疯”的患者,“有一次,我同事无缘无故被一名醉酒者用砖头砸伤,后来那人还把担架从楼上扔下来。”
“急救人员的工作真的很辛苦,他们早晚班日夜颠倒,生物钟容易紊乱。急救医生不仅要技术高,对体力精力的要求也很高。”参加体验的市民代表周隽感叹道,当个急救人员“特别不容易”。同时她也呼吁,“急救车行驶在路上,希望大家能为这样的特种车辆行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