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好书快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邵逸夫赴港,接替二哥放弃的电影业
  耿晓星、韩梦泽 编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友情提供

  [内容简介]

  2014年1月7日,影视大亨、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这个老人,使香港电影成为了“东方好莱坞”,创建了TVB,缔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辉煌史。这个老人,为内地、香港教育、医疗事业,捐款数十个亿。这个老人,曾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并被赐爵士头衔;中国政府将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位老人经历的百年,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上期回顾]

  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发展很好,却惨遭毒手,一场大火浇灭了邵老大的野心,从此他淡出江湖。

  邵村人接替邵醉翁来到香港,满地废墟没带给他触目惊心的惨痛,反倒激起了他的斗志。邵村人来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换了“天一”的名字,改为“南洋影片公司”。

  制定规章制度,赏罚分明,按章办事,员工的奖惩从此有据可依,按照制度执行即可,使大家口服心服。邵村人的这一系列举措,非常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很快,公司在邵村人的打理下,开始走上正常运行的轨道。

  南洋影片公司这一时期没有拍摄与抗战有关的影片。邵氏兄弟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老老实实做生意,不参与政治,就会远离是非。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过于天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1941年12月8日凌晨4时45分,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乎同时,42架日军轰炸机出现在香港九龙半岛的启德机场上空。不到五分钟,驻守香港的几十架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因毫无防备,顷刻成了碎片。12月25日,香港港督向日军递上降书。水深火热之中的香港人,没有人再去风花雪月、唱歌跳舞,更没有人看电影了。这时的邵村人,一家十余口挤在亚皆老街的小屋子里,度日如年。电影自然是不能拍了,况且片厂也已经被日本人强行征用。时局越来越紧张,邵村人决定,结束在香港的一切业务,带家人回上海避难。

  邵醉翁与邵村人在上海的生计,只有靠“笑舞台”了。但国难当头,来娱乐消闲的人少之又少。兄弟俩勉强支撑,苦苦经营。这个时候,远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日子同样艰难。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远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才和哥哥们重新联系上。兄弟四人决心要重兴家业。他们商定,邵醉翁继续留在上海,经营“笑舞台”,并负责影片在上海的发行;邵村人仍回香港,恢复南洋影片公司,拍电影供应上海及南洋的戏院;邵山客和邵逸夫在南洋,恢复经营以前的院线。

  邵村人回到香港,首先把南洋片场恢复了起来。但是,当他真正干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时隔四年,香港电影业已经换了天日。现在的香港电影,已不是南洋影片公司的天下了。就在邵村人徘徊观望之际,有一位故人递上名片,前来求见,这个人是周剑云。

  周剑云所在的明星公司,1937年毁于战火。他留在了上海,并在1940年与人合资,开办了金星影片公司。但战后,日本人走了,正是大展雄才拍摄优秀电影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却宣布要对电影加强控制。周剑云无比失望和愤怒,于是说服张石川、蒋伯英等一批优秀的编导人员,前来香港发展,并于1946年创办了大中华影片公司。在他们的号召之下,上海等地一批著名编导和演员也加盟了“大中华”。但是,这些人对“大中华”究竟是在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一直举棋不定。所以,“大中华”虽然兵强马壮,却一直没有建设自己的片场。而当时,邵村人的南洋影片公司有钻石山和九龙城两个片场,暂时都闲置着。寒暄过后,周剑云道明来意:邀邵村人做“大中华”董事股东,条件是提供片场。

  邵村人思考了一番,爽快地答应了周剑云。在之后的日子里,“大中华”在南洋公司的片场拍摄了34部国语片和9部粤语片。但因为大批优秀人才返回内地,“大中华”在香港很快就风光不再。周剑云本人撑到1949年,宣布息影。

  1948年,“大中华”败下阵来,邵村人即与“大中华”脱离了关系,收回自己的片场,并将公司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这时候的邵村人,已经失去了当初无所顾忌勇往直前的魄力,拍出来的片子,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这时,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的发行业务,重新恢复了运行,公司名为“邵氏兄弟公司”。南洋仍然是邵氏父子公司最大的市场,所不同的是,如今“兄弟公司”需要影片,要向“父子公司”去买,账目分得很清楚。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当初的家族大锅饭模式,兄弟公司可以向其他公司购买影片。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至此走出了家庭式运作模式。两个公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这种产销联合一体的经营,具备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邵氏父子公司每况愈下,邵村人心生退意。1949年,他以45万港元的价格买下了香港一家戏院,接下来一发不可收,开始大量收购香港戏院,放映进入香港的欧美片。1950年以后,除经营戏院,邵村人又涉足地产业以及其他物业。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邵村人的优势在此显现出来。

  此时的邵逸夫已人到中年。对于一个成就大业的人来说,这个成熟的年龄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邵逸夫决心要把战争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重振邵氏影业的雄风。此时,他们在新、马、泰、越南、爪哇等地,已拥有一百多家影院,十多处大型游乐场。至此,邵氏兄弟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影业集团之一,在亚洲电影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是这份对电影的痴情,让邵逸夫对二哥将要退出香港电影业,将邵氏电影事业在香港拱手让人的做法焦急不已。每一次兄弟间的讨论都无果而终,邵逸夫深感失望。不仅仅是邵逸夫,电影对于邵氏所有兄弟都是一个情结。对于邵村人的做法,邵氏诸兄弟都有看法。只是邵醉翁早已宣称退隐“江湖”,不再过问弟弟们的事业,所以对此不置一词。邵山客自然也不满二哥在香港的作为,但没有邵逸夫表现得激烈。他作为南洋兄弟公司的董事长,要执掌自己的基业,无暇过多问及其他。

  面对江河日下的邵氏香港公司,最为焦急的是邵逸夫。他想,自己跟着三哥在南洋干了这么多年,虽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但说到底,南洋兄弟公司是三哥的产业,邵山客才是公司掌门人。眼下,二哥要放弃在香港的业务,那自己是不是可以接手呢?

  邵逸夫去找三哥商量。邵山客久久不语,他相信六弟的能力,但是现在将二哥经营多年的事业接过来,二哥将作何感想?邵山客说:“老六,咱们给二哥写封信,听听他的想法吧。”

  不久,邵村人回信了。他表示自己在电影业已完全无心再战,希望兄弟中能有一个人来香港,接替他主持大局。这与邵逸夫的想法不谋而合。就这样,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离开奋斗了近三十年的新加坡,登船赴港。

  这一年,邵逸夫50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